【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 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 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5.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 2 处。(2 分)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17.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
“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 分)
18.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 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 ;【乙】文用② ▲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
答
14.(2 分)【B】
【A.名贵/命名;B.充足;C.正确的方法/学说;D.通晓,明白/贯通。】
15. (2 分)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16.(4 分)
(1)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 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17.(2 分)
“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8.(3 分)
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附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 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
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