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鷹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唐唯不辱使命》)
【乙】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柯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
[注]①[揕]zhen,用刀剑等刺。②[绝]挣断。③[卒]同“猝”,突然。④[郎中]宫廷的侍卫。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组是( )(3分)
A.怀怒未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徒以有先生也 以故荆轲逐秦王
D.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11.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B.秦王因为被唐雎威胁过,所以定下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不上殿, 上殿的臣子不带刀。
C.两文记叙的都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最终结果都是强国屈服,弱国取得胜利。
D.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使用衬托手法,以秦王的金生怕死,衬托唐雎和荆轲的英勇无畏。
答
9、C(3分)
10、(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分,“免冠徒跣“抢”各1分)
(2)荆河追赶秦王,秦于绕着柱子跑。(2分, “逐” “还柱而走”各1分)
11.D(3分)(A.信息错位,专诸、聂政、要离三人是“布衣之士”,而非“庸夫”B强加因果,两段文字没体现出因果关系: C.以偏概全,甲段中,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面谢”都表明唐唯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但乙段并没有交代事情的结局,而且根据没有节选的下文,荆轲刺秦王是以失败告终的。)
乙段译文: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給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七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泰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 档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为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