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父母唯其疾之忧。(2分)
译文:
(2)曾是以为孝乎?(2分)
译文:
9、思考下列问题。
(1)请完整叙述孔子对“孝”的理解。(4分)
答:
(2)课文中“子曰:色难”,请问难在哪里?(3分)
8.(1)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2分)(关键词:唯、疾,宾语前置)
(2)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2分)(关键词:曾、以为,全句大意)
9.(1)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乎礼仪;另外,必须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后,丧祭亦应合乎礼仪,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效法他们合法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孝。(每点1分,共4分)
(2)难在始终如一,持之以恒。(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唯”作副词,表限制范围,相当于“只”;“疾”作名词,疾病;“其疾之忧”是宾语前置,应译为“忧其疾”。第(2)句中的“曾”作副词,相当于“只、仅仅”;“以为”是两个词:介词“以”和动词“为”,译为“可以算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的第(1)题,要注意其中“完整叙述”的要求,根据孔子的有关回答“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是以为孝乎”等语中归纳。回答第(2)题,主要应根据孔子的最后两句话归纳。
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答
1:C
1:孔子认为 “孝”不仅要做到赡养父母,还要从内心敬重,发自肺腑地孝敬。如果仅是从新式上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孝。(3分)
析
1:“孝”不仅要做到无违,还要从内心敬重。
1:通过子游的问,我们得知,孝要发自内心的敬。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