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阅读答案与翻译--《说苑·尊贤》

2023-03-12 16:13超越网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不肖而凶”与“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②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答案】
10.B
11.A
12.D
13.①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
②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一”,副词,一概,修饰“匡”,作“匡”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管仲”作“失”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错误,二者含义不同:第一个“凶”指国势的凶险;第二个“凶”指谷物收成不好。句意: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黄河以北遭遇荒年。
B.“两句中的‘朝’的含义相同”正确,两个“朝”都是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C.“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正确,第一个“尽”指全部用上;第二个“尽”指全部。句意: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D.“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正确,两个“治”的含义不同:第一个“治”指治理;第二个“治”指治罪。句意: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错误,士贞伯并非替荀林父说情,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说服晋景公不要处死荀林父。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所以”,……的原因;“功迹”,功业;“所任”,任用的人;“……者,……也”,表判断。
②“以(之)为”,让他成为;“安”,安定、繁荣;“遂”,于是;“霸”,称霸。
故答案为: ①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
②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

【附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国家任命贤人治理国家就会安定太平,任用佞臣治理国家国势就会凶险,考查历史事件再联系当今的现实,这是必然的,就像符契相合一样丝毫不差。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阖闾因为吴国战无不胜而无敌于天下,但(他的儿子)夫差却被越国俘虏;秦穆公凭借秦国来让自己成为霸主,但(其后代)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杀。都一样是君王,但所创造的功业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掌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让天下统一得到匡正,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成为天下的笑柄。荣辱同时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是否适当)。所以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去的土地又失而复得;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赵国。由此看来,国家如果没有贤人的辅佐,能够建立功业成就名声、让危险的地方安定让绝嗣的国家得以承继的,从来就没有过。所以国家不求大,而要务得民心;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卫君向田让问政:“寡人我分封属下不吝惜我国家的土地,赏赐不吝惜府库中的财物,士人却不来(我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啊?”田让回答说:“大王您的赏赐,不因为有功而得到,您的处罚也不能因为恪守规则而避免。这就像举着棍子而招呼狗过来,张着弓来吸引鸡过来。即使有诱人的香饵也不能让它们来,是因为这里有让它们受害的因素。”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低贱的不能凌驾于高贵之上。”于是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但国家并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管仲):“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让富裕的人(为自己办事)。”于是桓公赐给管仲一年的赋税,但是国家还是没有达到大治。桓公问:“什么原因?”管仲回答:“(与国王亲属关系)远的无法管制(与国王亲属关系)近的。”于是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而后又称霸天下。孔子说:“即使以管仲的贤能,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让他的君王面向南面而称霸啊。”晋国与楚国在邓这个地方交战,晋国战败。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晋景公想同意,士贞伯说:“不能这样。今天的事或者就是上天对晋国的警告。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王,退朝后想着自己有何过错,怎样补救,这是国家的屏障啊。如果今天杀了他,是让楚国又一次战胜啊。”晋景公说:“好!”于是恢复荀林父领兵的权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