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 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
C. “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 “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 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 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 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2)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译为“独断专行”也可),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句断句是,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本题“不小”是“兴发”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
AD项;“中土”是南迁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答案为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干支纪年”错,“丙子”、“丁丑”在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故答案为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错,只是担心群臣反对迁都,而以南向伐齐为口,并不是真的“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故答案为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关健词“非常”,不平凡;“故”,原来;“所及”,所能做的了的;“圣心”、句式“何……为”,宾语前置句,做什么。(2)关键词“举”,行动;“唯”,只有;“欲之”,想要实现它;“竟”,最终;“何之”,宾语前置句,到什么地方。
参考译文: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雨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在明堂南边的偏殿斋戒之后,让太常卿王谌占ト,得到“革”,孝文帝说:“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拔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兆。”孝文帝立刻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
孝文帝回到宫里,立刻召见拓跋澄,于是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联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土地,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九月,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ー直下雨,没有停过,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战服,手持马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有报国效忠皇上的心,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下请求。孝文帝大怒说:“我现在正要征天下,希望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说完,又打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拔休等人一齐来殷勤地好言劝谏。孝文帝又告诉大家说:“这一次我们出动军队的规模不小,出动而没有什么成就,我们将来拿什么让后人看?联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我们不再向南征伐,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京都迁到这里,你们认为这样做怎么样?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南安王拓拔桢靠近孝文帝说:“干成大事业的人,并不向众人征询意见。”如今,陛下如果放弃向南征伐的计划,将京都迁到洛邑,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运。”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当时,鲜卑人虽然不愿意向南迁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