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游江阴三山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朱德润,概括三山坞“孕育”了哪些“灵秀”

2022-10-07 18:53超越网

游江阴三山记①
朱德润
①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②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③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埃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④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聚集,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苍翠,石壁丹崖。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⑤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旦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有删改)
【注】①江阴三山:即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后文中灵岩、患山为江南名山。②做饥:动摇不安的样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
B. 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
C. 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
D. 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是古代长江下游北岸的军事重镇。
B. 棹,本指船桨,在本文中代指船,这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用法一样。
C. 墟,在本文中的意思和在陶渊明诗句“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一样,都是指村庄。
D. 一元,指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一”即开始,“元”即起源,道家以此指万物之本“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整散错落的句式、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
B. 作者与余公并舟同游,路过田畴房屋、翠竹丹壁,拜访友人,夜宿桥下,别具悠然之趣。
C. 文章第三段,作者观赏旅途景色的视角由俯视到平视,移步换景,极具画面感与代入感。
D. 作者在开篇写自己有游览记稿的习惯,结尾又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
(2)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
14. 文章第五段有“一元之气”“孕灵育秀”之说,请简要概括三山坞“孕育”了哪些“灵秀”。



10. C (句意: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菱,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焦在一起。“入”是指进入无锡,“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是“入”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青阳镇”是“至”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11. A (“ 京口……是古代长江下游北岸的军事重镇”错误,应该是长江中下游的南岸。)
12. B (“作者与余公并舟同游”错误,文章第一段确实说“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但第二段说“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最后一段又说“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由此可见,两人分乘两艘船,德汇的船快一些,作者的船慢一些,没有追上,因此是作者自己游览,没能和德汇一起寻幽访胜。)
13. (1)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
(2)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
14. ①居民聚居,富饶繁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太平盛世之美;②民风淳朴,勤劳能干,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有人情风俗美。③山清水秀,色彩明丽,风景优美。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 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菱,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焦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 ,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石壁红崖耸立。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暂且记录下来。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的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