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8. 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9.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 (1). (1)用鞭子打 (2). (2)通晓 (3). (3)等到 (4). (4)流汗
7. (1)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8.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受大而不苟 (3). 取力裕而不求逞
9. (1). 反面 (2). 正反对比 (3). 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汗”,名词作动词,流汗,出汗。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执”,拿着;“然”,然而;“受”,接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要点,尽量选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因此需要“一食或尽粟一石”;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韩愈的《马说》主要描写千里马被埋没,属于反面论证;岳飞通过“致远之才”的马与“今所乘者”普通马作对比,论证的观点都是希望优秀的人才能够被发现和重用。
乙参考译文:赵构从容地问道:“卿有没有好马?”岳飞道:“臣原有二匹马,每天各吃数斗刍豆,各饮一斛水,但如果草料不精,水质不净,它们就不会食用。二马披着战甲奔跑,起先跑的不快,但跑出百里后就变的迅速,自午时到酋时,可以跑上二百多里。而马背、腹的鞍甲毫无松动,且没有汗水,跟无事一样。这二匹马可谓负重但无怨言,体力充沛但不逞能,是善长远驰的良马啊。不幸二马后来相继死去。如今臣所骑的马,每天食用不过数升,所喂草料从不挑选,所饮之水从不在意,辔头尚未装好,就想跃跃狂奔,刚跑出百来里地,马儿就力尽汗出,大口喘息,累的如死了一般。这马可谓食少就能饱肚,克意逞能体力才下降迅速,实在是笨马一匹啊。”赵构道声好,说道:“你今日所说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