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甲】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乙】庆历四年春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9-05 09:43超越网

【甲】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②精舍③,西日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④迎笑,相携倘佯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⑤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⑦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⑧,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 ①陂(pō)陁(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②浮图:梵语,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④幅巾:不戴帽子,用幅巾束首。 ⑤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⑥斥:开拓。⑦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⑧厌:满足。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穷山之深 ②意适忘反
③褰裳先予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9.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子 瞻 与 客 入 山 视 之
10. 阅读【甲】文,请概括苏轼的“乐”有哪些。
11. 【甲】【乙】两文写了苏轼建亭与滕子京修楼,请简要说说他们修建亭楼的原因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7. ⑴穷:尽,走到尽头。 ⑵反:同“返”,归,还。
⑶先:在……之前。 ⑷属:“属”同“嘱”,嘱托。
8. ⑴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⑵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9.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0. 欣赏西山美好风景的快乐,与山里人亲近和谐的乐趣,建亭兴废利众(完善了西山的胜景)的乐趣,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的超然洒脱。
11. 同:建亭修楼都是因为他们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的豁达心态。异:苏轼修亭,还因为他善于兴废利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亭中休息),以适意为悦的超然精神。滕子京修楼,是为了彰显他勤于政事,百废俱兴的政治业绩。

【解析】
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穷”:尽,走到尽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惟”“微”“斯”等字词的翻译。“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子瞻与客/入山视之。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0. 试题分析: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从欣赏风景与山里人亲近的角度,从建亭兴废利众并求得满足的角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角度作答。
11.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相同点同可从他们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的角度作答。不同点可从苏轼修亭的为了兴废利众并表现出一种超然情怀的角度考虑答案;而滕子京修楼则是为了彰显他勤于政事的政治业绩的角度考虑作答。

(一)译文:子瞻被贬到 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获得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 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只要心 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二)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