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4.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15.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尊君在不 (2)元方入门不顾
(3)久而益敬 (4)周公不师孔子
16. “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一句中“法”的意思是( )
A. 法令,制度 B. 方法,做法 C. 效法,仿效 D. 标准,法则。
17. 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8. 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9. 从甲纹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和“入门不顾”的行为以及乙文回答袁公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元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4.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5. (1)“不”同“否”,吗 (2)回头看 (3)更加 (4)学习
16. C
17. (1)你到了中午没到,就是不守信用;你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义安抚,让他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更加敬重他了。
18. 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19. 从甲文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表现了元方性格直率、正直的个性特点。乙文中元方对长辈的问话,对于父亲的功绩能作出客观评价,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能用类比方法巧妙应对,可以看出他镇定自若、聪明机智的特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不”是通假字,通“否”,吗。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法”是“效法,仿效”的意思。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日中:正午;则:就;绥:安,安抚;以:用;益:更加。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句意为: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可知其言外之意为: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甲文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出元方懂礼明礼的品质;对粗俗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率真的特点。从乙文陈元方面对长辈的问话,能对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袁公的为难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可见其聪明机智,遇事不慌,镇定自若的特点。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南朝宋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