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佑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选自《苏东坡集》卷三十七)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不忍诛 诛:杀
B. 表里翛然 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C. 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相率:相互
D. 具石请记之 具:准备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余是以愧其人 其皆出于此乎
C.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 不拘于时
D. 至者忘归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9. 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
【参考答案】
6. C 7. A
8. (1)现在就是改了,以后一定还会再次发作,何不诚心归依佛门,想办法全部(一下子)消除干净?
(2)继连笑着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他最终还是推辞接受(钦赐的法号)。
9. 安国寺雅致脱俗;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身处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在原文中是“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意思是“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相继挽留他。”所以此处“相率”,应为“相继”的意思。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表示推测,“也许、大概”意思。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被”。D项,第一个“者”,表……的人;第二个“者”,判断句的标志。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复作”,再次发作;“盍”,何不;“洗”,消除干净。第二句得分点:“辱”,被侮辱;“殆”,危险;“谢”,辞别。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明确答题区域,如“文章第三段”“作者‘乐之’的原因”,然后到文章的第三段,通读全段,筛选表现作者“乐之”原因的相关内容。根据文本阅读分析,相关内容应该在“私窃乐之”的前面,如“茂林修竹,陂池亭榭”“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然后用现代汉语将这些内容整合概况即可。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想改造自己的这一方面,又怕失去那一方面,各方面都思考了一下,也没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安国寺建于伪唐保大二年,开始名为“护国”,嘉佑八年才改的现在的名字。寺院的房屋继连都做了改造翻新。今年正月,父老乡亲们男男女女一万多人聚会于这里郊游活动,祭祀瘟神,这是江淮地方的风俗习惯。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人苏轼做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