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旧齐名
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①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②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①(zuò):国家。②通促,赶快。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止新亭/止有剩骨
B. 及帝崩/及下船
C. 谢神意不变/醉翁之意不在酒
D. 桓温入赴山陵/入则无法家拂士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 之 恐 状 转 见 于 色 谢 之 宽 容 愈 表 于 貌
11. 结合选文谈一谈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谁优谁劣?为什么?
【参考答案】
9. B 10.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11. 谢安优而王坦志劣;理由:桓温摆下设有埋伏的酒宴让二人赴约,面对危险,王恐惧失色,而谢面不改色,临危不乱;面对朝廷的存亡,谢敢于直面生死,担当大任,而王则是惊慌失措,只能听从谢的安排。
【9题详解】
A项的“止”解释为:停宿/通,“只”不同B项的“及”解释为:等到。相同;C项的“意”解释为:脸色/情趣。不同;D项的“入”解释为:进入/指国内。不同。故选B。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故可断句为: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态度,谢安优而王坦志劣。然后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分析得出:面对危险,王恐惧失色,而谢面不改色,临危不乱;结合“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分析得出:面对朝廷的存亡,谢敢于直面生死,担当大任,而王则是惊慌失措。
参考译文: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桓温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威。桓温埋伏好兵士,设宴大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前去赴宴, 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那样朗诵起嵇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