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喜雨亭记(节选)阅读答案与翻译-苏轼

2019-06-02 16:57超越网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⑤,虽欲优游⑥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 扶风:凤翔府,位于现在陕西省境内。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②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③ 忭(biàn)欢乐。
④ 荐饥:连年饥荒。 ⑤ 二三子:你们。 ⑥ 优游:悠闲自得。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至扶风之明年
(2)是岁之春
(3)既而弥月不雨
(4)五日不雨则无麦
16.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 吾 与 二 三 子 得 相 与 优 游 以 乐 于 此 亭 者 皆 雨 之 赐 也。
17. 丁卯三日后,苏轼在朋友圈发了以下内容。请联系文本内容,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5. (1)第二年 (2)这 (3)下雨 (4)就
16. 使吾与二三子 / 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 / 皆雨之赐也。
17. 苏轼是在喜雨来临后,扶风百姓和乐,才关注到“亭”的建成,说明苏轼在建亭之时,更多关注的是“雨”的情况。苏轼看到了“亭成”与“喜雨”同时成为现实。一方面可以表明苏轼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亭上“举酒”,感叹“雨之赐”,谈及不“可忘”,又为“喜雨亭”的定名,垫足了充分的理由。
【解析】
【15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明年”:第二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则”作文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译为: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此题要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17题详解】
题干问丁卯三日后,苏轼在朋友圈发文字和图片的原因。首先要仔细观看图片,把图片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图片内容,把图片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内容。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图片的主题。如苏轼在建亭之时,更多关注的是“雨”的情况。强调了两个关键点:“吾亭适成”与“喜雨”。表明苏轼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交代了为“亭”定名因“喜雨”。这两个方面都要答出来,缺一不可。

译文: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