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
[注] 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4.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陋之有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王之伐越,何也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5.翻译下列语句。(4分)
(1)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_
16.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4分)
17.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2分)
18.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答
14.[解析] D 此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A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之”为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C项,“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D项,“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5.[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以”“美”“知”“见”的意思。
[答案] (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16.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 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17.设喻(类比、比喻)
18.示例: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参考译文]
[乙]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