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
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14.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 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C. 回清倒影 清:清澈。
D. 属引凄异 凄异:凄惨悲凉。
15.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6. 语段(一)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水,请简要概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征。
17. 语段(一)中三峡的山与语段(二)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4. C
15.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16. 夏季:江水满溢,一泻千里,水流大,水势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潭深水碧,水流缓和,给人以优美、雅致之感。
17. 三峡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夷陵的山: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
【解析】
【14题详解】
C. 回清倒影 清:清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这里应注意: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绿”“清”“影”写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17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乙文“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突出山的奇形异势,陡峭险峻特点。
译文
甲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乙文,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独秀,从江中仰望,削壁依天,险峻之极。袁山松当郡守时攀登此峰,临高凭眺。县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从前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去追逐它,又逃进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有马不见了,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而二地相距远达数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丈,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