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甲】庆历四年春【乙】清河张君梦得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4-13 12:06超越网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②,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一舍”。②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③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谪居齐安|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之者谁(欧阳修《醉翁亭记》)
C. 以览观江流之胜|予观夫巴陵胜状(范仲淹《岳阳楼记》)
D.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庶人安得共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C.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先天下之忧而忧
D. 不以物伤性 |不以物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14. 请概括乙文中“快哉亭”命名的两个缘由。甲文和乙文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1. D
12. D
13. (1)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景物)变化很快,使人看了感到惊骇,不能长久地观赏。
14. 缘由:①此亭可以观赏长江的胜景。
②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令人称快。
同:都表现了贬官后的旷达胸怀。
异:甲文(《岳阳楼记》)还表现了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情怀;
乙文(《黄州快哉亭记》)只表现了坦然面对、随遇而安的心境。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谪”解释为:贬官,降职;B项的“名”解释为:命名;C项的“胜”解释为:好,好的;D项的“为”解释为:制造,制作/行为。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之”解释为:代词,它/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的“其”解释为:它,代指亭/他;C项的“而”解释为:然而,表转折/表承接;D项的“以”解释为:因为。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越”, 到了;“具”,都;“视”,观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即可。第一文结合“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和“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分析即可。第二问,注意从作者的情感,和降职后的心情等方面考虑。如:贬官之后都很旷达。不同点:范仲淹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而苏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现的是坦然面对、随遇而安的心境。

【参考译文】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使人看了感到惊骇,不能长久地观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但是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假使他的内心平静安定,不因为外物(指环境)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感到快乐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