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
(选自《执字入城》)
注: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求之地中/闻之笑曰
A.惟手熟尔/尔辈不能究物理
D.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遂依而截之/遂反溯流逆上矣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柿,当能为暴涨携之去?
3、(甲)文段中,作者写“寺僧”“讲学家”目的是想批评他们所代表的什么处事态度?
4、(甲)、(乙)文段中的两个故事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1、C A.罢了/你们;
B.代词,石兽/代词,这件事;
C.于是/于是;
D.经历/阅读;
故选C。
2、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批评”寺僧”所代表的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处事态度;批评“讲学家”所代表的不联系实际而空谈事理的处事态度。
4、【甲、文段中的故事说明现实情况是复杂的,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而要综合各种现实因素具体分析;
【乙、文段中的故事说明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参考译文
(乙)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才进入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