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④“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但异中有同。读了上述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读了上述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所给的五则材料虽表述各异,但其共同点是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小到修身,大到治国。从时间节点上看,具有传承性,表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随、薪火相传。孟子的话是从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桓宽讲的孝悌,行孝需务实,不能做表面文章。张载的话表明,作为一位有理想的人首先应彰明人间大道,然后思虑百姓疾苦,为人民谋幸福,再次是为古圣先贤传播圣贤学说,最终达到使天下太平的宏愿。这则材料含意丰富,可与另外四则材料任意组合。吕坤的话是讲做人的原则与爱国情怀。吴玉章的话表明了对下一代的期望,也是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期望。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有如下立意角度:材料①②结合:忠孝礼义,民族的灵魂
;材料③④结合:家国情怀,我们永恒的信念;材料③④⑤结合:文化,民族自信的根源;材料③⑤结合: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传承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