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3起与之类似的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因时间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可 “黑名单”制度者多了;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这是因为: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越来越珍视自身的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重视自己的言论自由,却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却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劝着“开车别喝酒”。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法的保障下,键对键的网络交易,可以比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更安全。
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
(摘编自11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权力的边界清晰可见,捍卫守法者的权益,严惩违法者,是当今时代的共识。
B. 权力正确行使就是保障自身权益,又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力,保障自身权益最为重要。
C. 法治社会之治,就是通过法条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改变人们的习惯,最后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
D. 制度的刚性就是一以贯之地落实法治,对违法者“零容忍”,避免不文明或文明的挤出效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近日的热点事件作为引入,借对事件的拷问表明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第三段摆出“目中无法”的现象,第四段列举文明社会的例子,都是在论证法治的重要性。
C. 文章是按照“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行文,是典型的以事论事型时评。
D. 文章以事实论据为主,摆出众多事例,并进行精要的点评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能站住公允的立场,深入到法治层面去思考与追问。
B. 上网谩骂、医闹等不文明现象都是因为不懂法律造成的,对此,我们要刚性执法。
C. 法治社会,与熟人社会完全不同,它有赖于制度化约束,并且一以贯之地落实。
D. 法治是一种社会信仰,一种生活刚需,唯有法治,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保障自身权益最为重要”错误,文中说的是“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由此可见作者并未对两者进行轻重的比较。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以事论事型时评”错误,本文从热点事件引入,引出对“法治”的评述,属于“以事论理”时评。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不懂法律”错误,文中说的是“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可见并非不懂法律,而是“法治意识”跟不上。C项,“并且一以贯之地落实”中“并且”错误,文中说的是“这也意味着”,两句间的关系是并列。D项,“唯有法治”中“唯有”一说错误,文中说的是“美好生活内涵之一”。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