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

2022-05-17 15:31超越网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猛虎的利爪、麇鹿的捷足、骏马的道劲、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书体”。比如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劲松”的笔法。又如欲通晓中国书法,还必先仔细观察蕴藏在每个动物体内的形态和韵律。每种动物都有其和谐优美之处,这是一种直接出自其生理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的和谐。一匹腿部多毛,躯干高大的负重拉车之马,有其独特的美,正如一匹光滑灵巧的赛马有其独特的美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试想一枝盛开的梅花,具有多么不经意的美丽和充满艺术感的不规则变化!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等于领会了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领悟了中国艺术。这枝梅花,即使花朵凋谢或被拔落,仍然美丽无比,因为它还活着,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生的冲动。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要生长,要拥抱阳光,要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它也源自抵御风暴的必要。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因为它暗示了这些冲动,尤其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它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结果,在这种艺术的范型中,我们有了不少看似不平衡,实际却十分平衡的结构形态。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摘编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材料二:
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韵律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像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表现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把“万殊”裁成“一相”,所谓“一相”就是把万物化作“点”、“线”。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书法艺术从“万殊”发展成为“一相”,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徐悲鸿曾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这段话说明书法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象形文字侧重于客体,即对个别事物的描绘。当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重点便转移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但并非完全脱离客观,而是概括地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例如借“行云”、“流水”的舒缓流畅的节奏表现人的愉快;借苍松盘根错节的韵味表现人的坚韧不拔。宗白华曾说:“书法反映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所以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线运动都是为了表现情感、意蕴。因此,书法的由具象到抽象,艺术的表现力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自由、更广阔、也更含蓄了。
(摘编自晏浩越《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一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韵律理想的崇拜发端于中国书法艺术,要了解中国艺术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B.生物的动态美是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能够领悟中国艺术。
C.中国古代汉字从象形的图画,演变为线条的符号,这是一个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D.只有当书法发展到文字点线形式阶段并与情感这一关键因素熔为一炉,才具备了审美价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植物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而呈现出的运动和延伸状态,实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
B.中国书法追求行云流水的境界,不容更改,所以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的和谐之美。
C.《张猛龙碑》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保持平衡的特点,导致它不被纳入中国书法的审美范畴。
D.《只此青绿》的舞者以体态韵律表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书法和舞蹈属同一精神体系的例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在广袤的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从深山的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B.古代一位名僧偶见两条大蛇缠斗,都伸长脖颈,颇有外柔内刚之势,有所感悟创“斗蛇”书体。
C.杜甫诗作记述,吴人张旭好写草书,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自此草向度书长进。
D.颜真卿观雨水从屋檐滴落浸染出墙上斑痕,领悟行笔顿挫沉着,开创笔画圆润厚重的“颜体”。
4.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评价中国书法“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3分)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对材料二第二段“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这两处信息做了关乎必要条件的同义变式转述,但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文章的意思。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可知,在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由“侧重于客观”发展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之前,具象的象形文字就已具备审美价值。
2.(3分)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选项是对原文材料一第三段相关信息的推断。原文中说,动植物“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可见,动植物呈现出运动和延伸状态并不是“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B项,因果颠倒,选项对第三段“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一信息做了关乎因果关系的同义变式转述,“不容更改”是果,“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的和谐之美”是因。C项,曲解文意,选项是对第四段信息的演绎推断,因为“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所以“不能纳入中国书法的审美范畴”说法有误。D项是对第五段“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等信息的合理推断。
3.(3分)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这一观点指的是材料一第二段所言“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而C项所涉张旭草书精进的原因并非取法自然,不能作为上述观点的论据。
4.(4分)
材料一主要运用例证法,如列举书法从大自然获得灵感来源的事例。材料二主要采用引证法,如引用徐悲鸿、宗白华的言论来论证观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材料一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方法,但从文本看,以举例论证为主: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但以引用论证为主。
5.(6分)
①中国书法的美就如自然万物的形态,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即“穷变态于豪端”;②中国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目的在于表现情感,即“合情调于纸上”。(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分析概括文本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所述“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中国书法“同样是千变万化”,正所谓“穷变态于豪端”。借由材料二第二段所讲“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正所谓“合情调于纸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