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中国画,虽分属不同门类,但二者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 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诗画合璽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实际上,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文化 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 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 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 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 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 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 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 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題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 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 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逆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 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的创作潮流。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虚,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拔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 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诗画合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自画自题、自画他題等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 注与画在意境营造和艺术观念上的互舷共通。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观者欣赏作品时,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情感共鸣。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炼、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年来,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合璧”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诗词与中国画的彼此交融,使得二者既获得了蓬勃发展,又取得了新的成就。
B. 西方美学家关于诗画艺术类型的认知使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局面。
C.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使得画家在诗境的涵泳中,强化了画的诗意与表现力。
D. 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也已成为中国人磨炼品性与塑造人格的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对诗画融合的历史加以阐释,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B. 文章运用文化比较视角探讨“诗画合璧”的内因,旨在说明中西艺术观点上的差异。
C. 文章着眼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审视“诗画合璧”传统。
D. 文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引出论题,再纵向深入,最后联系现实加以补充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之所以被称为时间艺术,关键在于它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持续时间中的动作。
B. 文人水墨画的繁荣,得益于元代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诗情画意”的自觉追求。
C. 观者欣赏诗画时,凭借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追求“畅神”的终极目的°
D. 以电视网络节目的形式呈现诗画结合,利于人们更深切地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
答
1.(3分)C(由原文第三段“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可知,选项混淆“诗”与“画”,混淆概念。)
2.(3分)B(“旨在说明中西艺术观点上的差异”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本段运用文化比较视角探讨诗画合簾的内因,旨在说明西方为何未能诗画合一的原因而非艺术观点的差异,同时也阐释了诗画合璧的艰辛历程。)
3.(3分)D(A项,由原文第二段“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统称为音律艺术或吋间艺术”可知,选项将“在吋间中持续的动作”替换成“持续时间中的动作”,曲解文意;B项由原文第四段“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可知,选项因果倒置;C项由原文第五段“观者欣赏作品时,通过调动白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知,与作品共情,从而得以'畅神’并获得情感共鸣”可知,选项表述中“终极目的”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