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模式转变。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简单地说,就是让碳总量“收支相抵”。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猛增,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
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欧盟27国整体于1990年达峰,日本2013年达峰,中国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截至2020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有126个。绝大部分国家承诺本世纪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和碳中和相辅相成。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总量相对固定,远远少于发展工业所排放的碳量。碳排放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难度越大,耗时越长。
(摘编自《光明网》2021年10月19日《中国将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青岛市将继续做好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深入调整能源结构,加速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终端用能源清洁化替代,确保到2022年青岛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左右。深入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压缩公路运输量,鼓励和引导企业选择铁路、水路运输。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抓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青岛市编制《青岛市协同推进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积极探索“双达”路径。
(摘编自《青岛日报》2021年8月31日《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青岛样板”》)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是重要的申办承诺。北京冬奥组委于2019年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方面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林业固碳、涉奥企业自主行动、碳普惠(指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具体表现)等碳补偿措施。
四个冰上项目场馆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满足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与此同时,碳补偿措施也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分别做好京冀百万亩平原造林和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林业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量的监测与核证工作,于2021年底前将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摘编自新华社2021年5月7日《北京冬奥会多策并举力争实现碳中和》)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过程就是某个地区年度碳总量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一直到净零排放的过程。
B.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C.近几年我国年碳排放量有4年连续递增,年总量均超过90亿吨;我国年碳排放量所占全球碳排放量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一。
D.2020年,我国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其碳排量是其它各行业的数倍;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已超过碳总排量的百分之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种意义上说,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碳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
B.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生态、循环、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健全了体系,从而加快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C.利用科学技术,冰上项目场馆在奥运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还利用了制冷余热满足生活需求。
D.京冀百万亩平原造林和生态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其所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捐赠形式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排放的温室气体。
6.在谋划打造“双碳”目标中,北京冬奥组委和青岛在哪些相同的方面采取了措施?请概括说明。
答
4.B.“这意味着中国将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中国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截至2020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有126个。绝大部分国家承诺本世纪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没有说这意味着中国将用最短时间实现碳中和。
5.D.“其所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捐赠形式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排放的温室气体”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分别做好京百万亩平原造林和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林业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量的监测与核证工作,于2021年底前将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知,是将2021年底前将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故选D。
6.①在交通运输方面采用低碳措施;②使用低碳能源;③积极采用降碳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北京冬奥组委和青岛在打造“双碳”目标中所采取的相同的措施,要仔细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找到相关内容并进行概括。
从材料二“深入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压缩公路运输量,鼓励和引导企业选择铁路、水路运输”,材料三第一段“从……低碳交通方面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可知,两地都在交通运输方面采用低碳措施。
从材料二“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终端用能源清洁化替代”,材料三第一段“从低碳能源……方面提出了18项碳减排措施”可知,两地都将使用低碳能源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手段之一。
从材料二“抓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材料三第二段“四个冰上项目场馆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满足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可知,两地都采用了降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