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推荐算法是计算机专业中的一种算法,通过一些数学算法,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如今推荐算法已成为网络文艺与受众传播之间的第一位“鉴赏者”,从哪些内容分发给什么样的用户这类个性化推荐问题,到一些文艺作品排行榜,都是数据分析和算法运行的结果。算法基于对个体艺术趣味和文化身份的分析,满足个体对文艺作品娱乐消费、艺术欣赏的需要。
算法推荐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也不能无视算法对网络文艺作品的接收者造成的消极影响。
推荐算法也可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等,甚至掺杂了资本等因素,这样的推荐就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了,而可能是算法控制者所需要的。这意味着,算法作用机制下网络文艺作品的推荐,在被读、被看、被听之前,已经被算法判断和筛选了。换言之,算法正在更深层面隐秘地进行价值建构。
算法改变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模式,也在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通过数据计算认定用户“真实需求”,算法保障推送内容落点精准。但是,弱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算法,还不能“聪明”地洞察出个体深层、复杂的文化需求,长此以往推送重复内容,用户难以体验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利于艺术对人类精神、情感的陶冶,也不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质量。
用户享受平台个性化、高效便捷的推荐,是以放弃和出让对文艺作品的选择权为前提的,并导致用户在被动的处境中,衍生媒介使用风险。推荐内容,极易引发用户对网络内容的过度使用。推荐源源不断,且能持续转换为新的、有吸引力的内容,让用户欲罢不能。很多用户在厌恶、拒绝平台推荐之后,还是会重新回到推荐模式,因为面对海量信息的铺天盖地,算法能最快捷地为用户解决选择问题。推荐算法可能加剧用户的网络沉迷与成瘾。同时,推荐算法对用户的划分,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很可能加大数字时代的人群分化,加宽数字鸿沟。
(摘编自赵丽瑾《网络文艺的创作与传播别陷入“算法”出不来》)
材料二:
人工智能与算法不仅重构传播图景,也在通过整合资源与关系,重塑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算法时代,刚刚重获主体性的文艺用户,似乎又面临被困于智能数据系统的危险。那么,如何在保证网络文艺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网络文艺的健康、高品质发展?这个问题既是当下文艺界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当下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命题。而努力提升全社会网络文艺素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人文素养:要有延续千年文脉的底气
从源头上看,由于网络文艺创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海量作品的背后是大量的低端制造,存在不少突破底线的“粗鄙化”作品。再加上资本推动下的商业逻辑,网络文艺创作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快餐文化特征,片面追求娱乐至上的网感和“爽感”来换取流量、迎合市场,导致一些作品价值混乱,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和终极价值。
网络文艺尽管是一种新型文艺形态,但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在新媒介技术、时代生活、传统文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只有年轻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自觉关注现实,紧贴时代,延续千年文脉,发扬和继承千百年来的中国文艺道统,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就,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艺精品。
二、网络审美素养:提高辨识能力
有论者指出,中国文盲接近扫除,而“美盲”却大有人在。我国的美育是个短板,这也许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文艺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和提供美的享受,并由此塑造健全人格和建设美好社会。网络文艺在审美领域提出新的时代课题,这就要求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备完整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品鉴能力,避免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走向歧途。
三、社会责任素养:全产业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网络文艺产业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网民基数和受众规模。一些企业以全IP运营的泛娱乐策略,为文化产业产值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不过,片面追求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义导向,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如盲目追星、拜金主义等,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人格塑造甚至身心健康。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网络作者的人文自觉、用户的审美能力提升和法律法规的规训与惩罚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从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辐射产业的运营和管理层面,自觉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网络文艺阵地需要有个性、有理性的声音。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网络文艺领地,才能拥有一个融合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在内的活力无限、生态平衡的网络文艺家园。
(摘编自李安的《网络文艺素养,你我都要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通过分析个体艺术趣味和文化身份,对用户做出个性化的推荐,因而算法成了网络文艺与受众传播之间的第一位“鉴赏者”。
B.由于资本因素,推荐算法可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这样的推荐就不是用户所需要的了。
C.用户在享受平台个性化、高效便捷的推荐同时,放弃和出让了对文艺作品的主动选择权,容易衍生媒介使用风险。
D.只有网络文艺阵地具备了有个性、有理性的声音,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活力无限、文化融合、生态平衡的网络文艺家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算法推荐对网络文艺作品接收者造成的消极影响,可能是算法控制者或弱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不“聪明”算法造成的。
B.算法能快捷地为用户解决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的选择问题,且能持续转换为新的、有吸引力的内容,让用户产生依赖。
C.造成海量网络文艺作品背后的大量低端制造,不少突破底线的“粗鄙化”作品的存在,网络文艺创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难辞其咎。
D.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品鉴能力,就可以避免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走向歧途。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快手中发布的“大傻”系列作品,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穿着、夸张的方言演绎“傻子”的行为,完全出于搞笑的目的。
B.某些网络小说刚开始发布,故事走向和结局已经被读者看透猜准,作者就添枝加叶,拉伸情节,盘绕故事线,兜圈子灌水。
C.齐橙的《大国重工》主动连接传统文学,把传统文学题材延续发展到网络文学的崭新平台和庞大体量中,内涵很丰富。
D.《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芈月传》等网络热门小说,还未进行史学考证与文化审视就已经转化为网络影像作品。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网络文艺时代,用户的主体价值在数据系统中非常容易迷失,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B 由于资本因素错误
2、D
3、C
4、①比喻论证,将网络文艺比喻成“水“木”。②举例论证,列举片面追求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义导向产生的负面影响。
5、(示例一)同意。首先,推荐算法能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或主题内容等,甚至掺杂了资本等因素,这样的推荐可能是算法控制者所需要的,算法能在更深层面隐秘地进行价值建构。
其次,算法改变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模式,也在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者。
再次,用户享受平台个性化、高效便捷的推荐,是以放弃和出让对文艺作品的选择权为前提的,并导致用户在被动的处境中,衍生媒介使用风险。这些,都会使用户的主体价值在数据系统中迷失。
(示例二)不同意。首先,算法技术是为人所用的,是人们的工具,我们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就不仅不会迷失自己,反而会借助强大的智能手段提升自己。其次,我们致力于网络文艺的健康、高品质发展,就能在根本上杜绝用户主体价值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