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近年来,在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已形成較为完整的数据供应链,在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时序数据库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交换等各环节形成了数据产业体系,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加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数字政府建设角度来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政府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从程序化反馈到快速灵活反应的转变;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已经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发展阶段,发展重心逐渐从整体谋划、全面建设向营造优质环境、设计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转变。
(摘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
材料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增长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产业集群,包括大数据、人エ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等系列产业。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集群以及横向和纵向产业关联,借助产业协同和反馈效应,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效率。同时,数字信息产业具有渗透性、外溢性、互补性特点和较高的技术提升和广泛的应用潜能,具有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外部性,能渗透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
当前,数字经济已从单纯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集群走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随着消费互联网加速向产业互联网延伸,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从消费领城向生产领域扩展,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稳固深化。
(摘编自唐国华、李庭燎《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数字经济背景下,参与者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充足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的获取门槛較高,主要集中在资金和技术基础充足的少数群体或机构。传统经济组织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获取相应资源,从而形成发展障碍。与此同时,方便的电子化、网絡化服务对不拉长使用智能技术的人群,如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等带来学习困难,形成较难逾越的数字鸿沟。
数据信息是数字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出于各种原因,相关机构或经济组织趋于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数据,这中间易引发侵犯用户隐私问题,威胁到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
此外,以网络交易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普遍具有跨区域交易的特征,存在各领与域相互融合的特点,而现有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职能设置上主要面向特定区域、特定领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世珍《数字经济面临的治理挑战及应对》,《光明日报》2021年2月9日)
4.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数据信息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来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
B.数字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因此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就能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C.数字经济催生了人工智能等系列产业,并通过数字产业集群以及横、纵向产业关联,借助产业协同和反馈效应,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效率。
D.数字经济通常以网络交易为代表,普遍具有跨区域交易的特征,也存在着各领域相互融合的特点,这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政府治理的优化转变,新型智慧城市也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B.数字信息具有渗透性、外溢性、互补性等特点,同时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存在广泛的应用潜能,从而为经济增长开辟出新空间。
C.尽管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实体经济,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稳固深化新发展格局。
D.资金和技术基础充足的少数群体或机构,往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的获取中占有优势,而老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则处于劣势。
6.面临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4.(3分)
B(B项错误,“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就能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过于绝对。)
5.(3分)
B(B项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数字信息产业”具有渗透性等特点,而不是“数字信息”,二者不能混淆等同。)
6.(6分)
全面提升民众素养,消除数字泻沟。(2分)完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应用边界。(2分)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