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文本一:寻访万年稻源阅读答案-赵丽宏

2021-05-26 09:16超越网

文本一:
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可是它已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也许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证明一万年前此处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种。这颗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乌金的雕塑铭刻了时间,让人想象岁月的悠长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联想人类文明的道路是多么遥远漫长。
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当年的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在这些坑坑洼洼中,曾经埋藏着远古的谜团。是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们面前。
蒋乐平说:“考古行为的奇特之处,就是将古人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当这个古人是一位改变历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为巨人?”种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们的劳作,却深刻影响着文明的进程。考古学家也是普通人,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打开远古之门,解开历史的谜团时,他们也和那些古人化为一体,让人类更清晰准确地回溯自己的来路。蒋乐平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不辞辛劳的行动力。山野的阳光和风霜,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锲而不舍地寻找先人的足迹。而浦江的上山遗址,是他作为一个考古学家的幸遇之地。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时,感觉和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默契。曾经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迹象,进入他的视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着他追根寻源,走向历史的深处。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遗址,成为考古的钥匙,历史之门由此被打开,埋藏多年的秘密被发现。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在和自然的相处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着求生之道,探索着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浦江,已经建起了一个造型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上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主体是两栋类似茅屋的简朴建筑。当年的考古现场,被保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浦江的朋友们陪着我参观,一路介绍着,如数家珍。在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过的各种陶器,有大口陶盆,还有陶罐。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依稀看到神秘的图案,那是一些排列整齐的点,是一些寄托着飞扬神思的线条。还有石头做成的工具,磨盘、石球、石刀、石锤、石凿。而博物馆的中心焦点,是那颗黑色稻粒。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熠熠闪亮,如钻石,如乌金,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让人的联想穿越时空,飞向遥远的古代。
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的重大发现,使这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点头,那是沉浸于丰收欢悦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装束简朴的农民在劳作,有人在车水,有人在弯腰收割,也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组组不动的雕塑。这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浦江友人笑着对我说:“在这里散步,你可以想象,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一万年前。”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地平线上逶迤起伏的山影,这是浦江的仙华山。浦江友人告诉我,在仙华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岩石,上面有远古的神秘雕刻,这些岩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谜。离开上山遗址,浦江友人带我上了仙华山。在苍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岩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阖着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有疑惑。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我想,这些浮雕,会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们的考古学家终有解密的一天。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9日,有删改)
文本二:
舒晋瑜:您的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能否谈谈您的散文风格和语言风格?您写散文,秉持怎样的文学追求?
赵丽宏:评价自己的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我评价,也未必准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应该由读者来评价。不少评论家评论过我的散文,有些评论使我心生共鸣,也有些评论使我产生困惑。我想,一个写作者,还是应该随心所欲。散文是非虚构的文体,写作者必须有真诚的态度,真诚是散文的灵魂。至于语言风格,也许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年轻时曾经讲究文采,追求过绮丽的文风,曾经不断地求变求新,希望在文体上有所创建。写了几十年,回头看看,是一条曲折迂回的路。现在的写作,越来越归于平淡质朴,用简单平实的文字,可以抒发深挚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曲折的思想,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可以持之以恒的追求吧。
(选自舒晋瑜陈仓《赵丽宏:写作要让人在困厄中也能看到希望》)
6.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聚焦已经碳化的万年古稻,“黑色”却“熠熠生辉”,“最不起眼”却“吸引了所有访问者的目光”,突出了其历史价值。
B.袁隆平为上山遗址博物馆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既点明了上山的历史,也强调了上山的国际影响力,并流露出袁隆平的惊异之感。
C.文本二是舒晋瑜对赵丽宏的访谈,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丽宏的散文虽有获奖,但他却能很冷静地评论自己的文字并自我剖析。
D.在赵丽宏看来,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他年轻时追求绮丽的文风,现在却希望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感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两次使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万年古稻,第一处将其比作“一粒乌金的雕塑”,第二处将其比作“钻石”“乌金”。
B.文章标题《寻访万年稻源》,因而作者重点介绍了上山博物馆的万年古稻和考古现场,忽略了考古学家寻找先人付出的努力。
C.文章描写上山博物馆周围的环境,重点描写了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的大片稻田,使用拟人的修辞增加了环境的画面感。
D.文章结尾作者面对浮雕产生了“会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某种联系”的疑问,这样写能够引发读者的遐思。
8.请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作者重点提及的考古学家蒋乐平在文本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9.文本二中赵丽宏对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何认识?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评论《寻访万年稻源》的语言风格。(6分)


6、B
7、B
8、①考古学家揭开了万年古稻的谜团,让人类更清晰准确地回溯自己的来路。②文章中考古学家陪同作者参观,以考古学家的第一人称叙述能够清晰展现考古学家与先人之间相似的精神品质。
9、①赵丽宏说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年轻时讲究文采,追求过绮丽,求变求新;现在的写作,越来越归于平淡质朴。②(示例)《寻访万年稻源》语言平实质朴,沉稳不失活泼。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比喻、排比等修辞的恰当使用却让描述对象生动呈现出来,同时在平实的表述当中流露出作者的历史之思,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