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古之圣贤更倾向于

2021-02-01 15:09超越网

材料一:

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古之圣贤更倾向于认为知识的根源来自于鲜活的事物。事实上事物本身蕴含的“道”是纷繁复杂、深幽无尽的,书本上的“知”都是某些人从某些角度、某些立场去感悟和诠释事物所获得的“知”,而我们读书恰如啜饮经过过滤了的水一般,固然也可以得到一些精华,但事物中的“知”其本身的整体性却早已被破坏了。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也要从多视角多立场去寻找材料,并且永远谦卑地意识到自已现在的“知”距离真正的“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它并非“格物”而来,它没有直接面对那个“物”,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看名著电视剧、名著缩简本,肯定没有读名著本身收获大;所以看哲学译本肯定没有看哲学原典那样气韵通畅;所以从书本上得来的领悟固然可以让你惊喜,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只有经历过之后所得的领悟才能豁然贯通、才能融入你的血液。

由上面的阐释即可明白,“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已,它还是一种在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入的推究(“格物”)之后得到的个性化的领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在经过沉淀之后所得到的通透明澈之见识和心得。

可“格物”之后得到的“知”一定就会让人“意诚”吗?

“所谓意诚者,毋自欺也”,说来十分容易,做来却颇要费些功夫呢。我们犯错误,往往有时候就是一方面很明白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却总抱着侥幸心理,给自己找万般理由来开脱。不自欺,就是不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就是明白自已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如实地将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贯彻到行为中去。不自欺,即知行合一。当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外在的评价对他而言就无足轻重了,他只会循着心中的“知”去行事,他不需要旁人的监督和评价也能坚持去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格物而后知至”的“知”就足以使我们做到“意诚”了吗?我想,“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至”在意蕴上应该还是有所差别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格物”之后可以得到“知”)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得到的“知”经过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的“知”)。也就是说,“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非得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积累和达到那个水平的“知”之后,方可做到意诚。

“知至”即“知”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就会亲近美好而远离丑恶;自然就会明白一些最简单朴素、却在万事万物中都通行无碍的道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判断、荣辱观念;自然就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洞见性和预见性;自然就会明白自欺欺人的愚昧无知和徒劳无功;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很明白为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很明白为何君子能做到“不忧不惧”,故而也就自然更明白“意诚”的意义。

关键是,当“知至”的人因为深刻明白“知”的价值而忠实地履践着自己的“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知”融合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自然就会达到“意诚”了。

“意诚”者固然可以做到“慎其独也”,但君子光只“慎其独也”还远远不够,因为君子最后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故而君子需要不断修炼,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君子才能朝着那个至高至大的目标不断地上升。

故而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揣测,“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比“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意诚”蕴含会不会更丰厚一些?它应该不仅仅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它还可能指向诚实对待自己的局限。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的见识可能存在偏狭,也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由于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正因为对于这种“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这不正是一种“意诚”吗?),君子才会有意识地去规避和克服它们,才会努力不让主观的情绪(愤闷、恐惧、好乐、忧患等)干扰自己的判断,才会不迷信自己的判断,才会尝试着站在更多元的价值立场去进行体会和观望。超越自己的起点,去正视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才能获得更高的胸怀和境界,也才能真正地达到“心正”。另外,“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也应该不仅仅是指“诚实”,还应该包括“诚挚”——对人对已的诚挚,也就是一种“仁”。“知至而后意诚”的君子经过不断地修养,不仅仅会懂得尊重自己,也会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会懂得珍惜自己,也会懂得珍惜他人;不仅仅懂得爱护自己,也会懂得爱护他人。此所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诚”者经过修炼之所以能达到“心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意诚”者心里不仅仅只装着自己,还装着许许多多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诉求的面目鲜活的他人。故而相对于之前的“格物”和“知至”而言,“意诚”的君子从“心正”开始走出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涵盖着天地众生的更广阔的世界。

(选自李兰《格物·知至·意诚·心正》)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物”能获得真“知”,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

B.读书如果足够多,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读书少时得到的片面的、零散的“知”,从而也能获得真“知”。

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在意蕴上不同,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

D.“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在意蕴上相同,都是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有着更高的胸怀和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实”的意思,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也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局限。

B.“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挚”的意思,包括对人对己的诚挚,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承认见识偏狭和因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

D.“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有对“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因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起点,正视自己。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诚”的理解前后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必慎其独也”B.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坦荡荡”

C.意诚而后心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意诚而后心正“毋自欺也”

4.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解释材料二中“身修”的内涵。(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