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万千景象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苏轼二十岁那年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应举,经过渑池(今属河南)时,曾寄宿在一座寺庙中,老僧奉闲殷勤招待,兄弟俩在寺壁上题了诗。过了三年,苏轼去陕西任地方官,重又路过渑池,他和苏辙为此作诗唱和,苏轼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成为诗史上的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一种很深的感慨首先是触景而生的:不过几年时间,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经死了,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颜、他的声音好像还在眼前吧,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寺庙也已经破败,看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那些诗句还记得很清晰吧,可眼前只有颓败的土墙。
人的一生很难说有什么既定目标,因为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生到处会留下一些痕迹,但那些痕迹很快都会消失掉。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差不多和苏轼同时代,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池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
苏轼诗与天衣义怀的禅语有非常相近之处,但两者的视角,也还是有些差异。天衣义怀的话,根源是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未出家时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然经过一家客舍,听人诵读《金刚经》,听到这一句忽然醒悟,顿萌出家之志。
怎么叫“无所住”呢?简单说就是不执著,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你在“异类”(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中行,有人夸你,你就兴高采烈;有人骂你,你就怒气冲冲;今天流行黄色你就一身黄,明天流行黑色你就一身黑……很快你就神魂颠倒、莫名其妙了。如何又要“生其心”呢?就是讲万事无常,本心清净,但并不赞成执著于空无——执著于空无也是有所“住”。清净的本心不仅对于外界仍然有恰当的反应,有自然的喜怒哀乐,这种反应甚至是更为自如而美妙的。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与之谐,心与之舞,飘逸之中,欣喜自生。更有“利乐众生,慈悲为怀”,也是一种“生其心”。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人生修炼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破执,而破执首先是破“我执”。人心里梗着一个粗重无比的“我”,贪婪、自大、自卑,永远放不下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聪明,也免不了一叶障目。而一旦破除我执,潜在的真如智慧就得以显现,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
(节选自《诗里特别有禅》,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两段是介绍《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下文准确解读此诗和深入了解苏轼作了具体的交代。
B.“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用一段生活经历,形象又含蓄地表明,生活会有疲惫、厌倦,但不管怎样,人都应努力走下去。
C.文章引用天衣义怀禅师的一段话是因为他的话与苏轼的诗有相近之处,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这首诗。
D.作者解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飞鸿踏雪泥留下的爪印、新塔、坏壁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苏轼的人生感慨。
B.文章用“天衣义怀禅师的禅语”作为例子,来解释诗歌里含的禅意,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作者认为“诗里特别有禅”的写作意图。
C.文章用六祖慧能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萌生出家之志的事例,形象了写出了这句话蕴含的禅意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量。
D.文章最显著的语言特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深人浅出地介绍了抽象难懂的诗意、禅意,达到了既清晰明白,又内涵丰富的表达效果。
8.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 分)
9.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简要解析苏轼是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