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理性的,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它将外在的、社会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的心理欲求,力求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抑了个人的诉求。道家提出的“逍遥游”力求自然无为,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性。
儒家强调实践理性,提出以道德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道家则强调“逍遥游”,提出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自然无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了约束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的鲜明对比。然而,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都无法独立存在,这也就需要儒道互补。二者的互补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从理性到超理性的一种自由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核心要求是“仁”,孔子给“仁”下了定义,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仁”的出现使得旧制度更具人性化和人道化,它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奋发图强,力求进步,事在人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以天下立心,积极进取。儒家将强烈的人的主体意识渗透到社会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为的高贵品格。
道家追求“圣人不仁”,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提出“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的生息运转只在一个自然之中,无须以“仁”强加作为,强调一切顺应自然,顺应“道”,超然物外。道家的“自然无为”观点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呈现,他将政治生活看作是“牢笼”,向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这是典型的道家文人的心态,通过恬静的生活来自娱,泰然处之。
对理想人格的不同追求,使得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士人的性格基础。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主张要求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以此来担当起国家乃至社会的重任,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反之,强调放弃社会责任,推崇“游”的人生态度,放弃功名、放弃利益、乃至放弃一切,只为追求人的理想而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理想,一种“事在人为”,一种“无为而治”,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给迷途中的人们提出了选择,指明了道路,像是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士人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点。
(取材于张子玉《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材料二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是儒道思想交替的历史,它体现在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同一个人的思想和著作中既有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的思想。《论语》强调的“立功,立德,立言”就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思想,然而孔子也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显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全是儒家,其中也包含着道家思想。这类文人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如李白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超然物外,不为名位所累,但也有报国的雄心,“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陶渊明的“隐”也是由于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并不是真正的远离凡俗,否则也不会对世外桃源向往了。由此可知,在同一个人的思想和作品中,也兼融儒道,如果坚持一种思想便会走向极端,只有两者融而发展,才能达到完整的人格。
在同一时代也出现了两种思想同时存在的现象。盛唐在经历了汉时儒学主导和魏晋玄学主导之后,出现了两家思想同时存在,没有哪一家占有绝对统治的现象。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便开始对外征战来扩充疆土,这种趋势也让盛唐诗人们具有立功塞外,投笔从戎,吞并四海之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都体现了盛唐诗人们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思想相一致。盛唐时期还有另外一派的诗歌题材,即山水田园诗派。由于国力强盛,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转而追求精神生活。这些诗人纵情于山水之中,吟咏山水花鸟虫鱼,追求淡泊名利,驰骋自然的闲散超脱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对自然静宁的追求就是道家天地与我合一思想的体现。由此,在盛唐便有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也正是两种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使得诗歌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单调枯燥。
在我国文学的文论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儒道思想互补的情况。我国文论围绕“言志”和“缘情”两方面发展,儒家主张的言志要求文学作品应有所寄托,道家主张的缘情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要依情而发。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分别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还是形式的华美,这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一直不断交替。魏晋以前评价作品都是以言志来衡量,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道家重情的思想,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唐初,后来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一扫魏晋六朝重形式的浮靡文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显然是儒家言志的回归。到了宋朝,这种思想达到极致,二程甚至提出“作文害道”的思想。明清时期的评论家,又回归了老庄的赤子之心,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与老庄的赤子之心可谓如出一辙。
(取材于朱哿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援木求鱼 踌躇满志 沂水弦(xuán)歌 讷(nè)言敏行
B. 世外桃源 春秋笔法 见(xiàn)素抱朴 音声相和(hè)
C. 截然不同 游刀有余 曲肱(hóng)而枕 仁者乐(yào)山
D. 攻成弗居 淋漓尽致 挟山超海(xiá) 靡(mǐ)不有初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态度方面,儒家重理性,道家强调逍遥游
B.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强调事在人为
C. 道家追求“圣人不仁”,主张“道法自然”
D. 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论语》既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有道家思想的存在。
B. 儒道思想的同时存在,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C. “言志”侧重形式的华美,“缘情”侧重内容的实用性。
D. 无论是文人,还是一个朝代的文学,抑或是文论的发展都存在儒道互补思想。
4.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下列诗句体现的儒道思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
B.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家
C.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儒家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
5. 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唐代出现儒道两种思想并存现象的原因。
6. 《红楼梦》也渗透着儒道等思想,请分别写出一个具有儒家、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并结合情节简要说明理由。
(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答
1. B 2. D
3. C 4. A
5. (1)材料一:儒道思想各有特色,都存在片面性,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
(2)材料二:唐代国力强盛,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条件。
6. (1)具有儒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薛宝钗
理由: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贞淑娴静,品格端方,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儒家人格理想。
居所——朴素理念:
宝钗衣着和居所的素朴与儒家主张的“节用而爱人”一致,正体现了她对节俭和朴素的推崇。
功名——积极进取,求取功名
她曾劝谏过贾宝玉,要么就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要么就多与官宦人士谈讲些“仕途经济”;薛宝钗在大观园咏柳絮词时,“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了高远的志向。这种积极入世、求取功名事业的志向,正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
平儿:仁者爱人,行事规范奉行“中庸之道”,待人友善,心有仁爱。
贾政、探春\0\0\0\0\0\0\0\0\0\0\0\0\0\0\0\0儒家思想的影子。
(2)具有道家思想的红楼人物及理由
贾宝玉、林黛玉等,理由:宝玉和黛玉厌恶功名,渴望自由生活;热爱怜惜自然之物;黛玉率性自然,任情任性等;宝玉陷入湘云与黛玉争吵的两难境地, 深感疲惫,阅读《南华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字形题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A项,援木求鱼——缘木求鱼;弦(xuán)歌——xián;
C项,游刀有余——游刃有余;肱(hóng)——肱gōng;
D项,攻成弗居——功成弗居;挟山超海(xiá)——挟xié。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D项,“儒家消极避世,道家压抑个人诉求”说反了,应是“儒家思想压抑个人诉求,道家消极避世”。
故乡D。
【3题详解】
C项,言志和缘情说反了,应为“‘缘情’侧重形式的华美,‘言志’侧重内容的实用性”。
故选C。
【4题详解】
A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该句体现了佛教思想,不是儒家思想。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