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在当年的设计师贝尔格朗主导的蓝图下,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完善,巴黎的地下水道系统被建成为将生活污水、厕所粪便和街区雨水全部通过同一水道排放的“一切归一”下水道系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
巴黎地处盆地,地势起伏,一年200天有雨,还有一条塞纳河穿城而过。贝尔格朗因地制宜地运用“流水不腐”的原理,“以水扫街”,“以水排污”,不仅建了饮用水和生活卫生用水两套供水系统,还设计了主要依赖坡度的自流水清理,辅以水力驱动的机械化清理和人工清理方式等。
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而且,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还有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排水体系的发达: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
1910年1至4月,一场历时3个月的塞纳河洪水让巴黎近一半的地铁、下水道和街区陷于瘫痪。这说明,对于濒临江河湖海的城市来说,纵然有强大的排水系统,有时也难以应对老天爷变化无常的脾气。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还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截至1999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
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因为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打个电话,而且这项服务同样是免费的。
(选自2013年5月15日《中国建设报》,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巴黎下水道博物馆能成为“著名旅游项目”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黎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
B.像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一样著名
C.它凝聚了巴黎工程师们几代人的智慧才干
D.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工程师们“因地制宜”的一项是(3分)
A.巴黎地势起伏,多雨,塞纳河穿城而过
B.运用“流水不腐”的原理,“以水排污”
C.设计了主要依赖坡度的自流水清理等
D.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塞纳河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下水道,道在何方?B.国外的排水系统工程
C.巴黎给我们的启示D.巴黎排水系统的智慧
材料二
在灾害频发的古代,古人也面临着洪水侵城的威胁,为了保护一方安宁,充满智慧的古人建设了多种排水设施,有些历经千年时至今日仍在护佑着所在的土地。
早在战国晚期的《管子》一书中就对都城选址以及排水系统的重要性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足见古代城市建设者更倾向于将天然河流湖泊与人工开沟渠相结合,共同组成城市水系,缓解供排压力。
考古学家曾在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发现了将近9000年前的排水系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虽然这个排水系统非常简陋,但的确有排水的效果。在此遗址上的一些住房外有相连的小沟,有两条排水沟依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延伸,沟为斜直壁,下部内收,底近平。9000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利用自然的地势来达到排水的效果,是挺令人惊讶的。
比较系统的排水设备是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的,这里的一座距今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堡中,南城门的路面上埋有排水的陶质管道。这些管道口有榫口,可以套接,至今仍有5米多的管道得以保存。除此以外,城址南门中间的路面下设有三组陶质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更有利于城内排水。
随着古代城市人口的稠密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简单的陶管排水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因此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石砌涵洞。齐都临淄首先以淄河与系水两条河流作为天然排蓄水管道,再于城内建筑周围设卵石铺成的斜坡散水以及地下三角陶质排水管道。而最精妙的则是北部城墙下的石砌涵洞。
整个涵洞由天然青石垒砌而成,东西长43米,南北宽7—10.5米,深3米,共分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不仅如此,进、出水道均呈外窄内宽的喇叭口形,上面分三层砌筑15个方形水孔。过水道穿过城墙,与进、出水道口相接。更值得一提的是,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每个小孔并不直通,这样水可通过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因而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到了西汉时期,长安城在秉承过往城市排水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由城壕、明渠、暗渠排水,昆明池等池苑和天然河流调洪蓄水的完整给排水网络。其中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且作为城内主要排水设施的两侧路沟与城内的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城壕,再汇入附近的天然河流。此外还为路沟和水渠构筑了以砖石砌筑,宽达2米,上部拱形券顶的涵道。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则依靠渗水井和陶质排水管道,部分区域还设置了双排管道。建设者还别出心裁.地增设了横向砖壁,以便在雨水经过时拦下较大杂物,以免造成堵塞。而为防止西内苑以砖石结构为主的排水暗渠淤塞,还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则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以便滤出较小的杂物。此外,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
时至宋代,为保持地下水脉通畅,我国江西赣州也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福寿沟始建初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立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后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从外部看:福寿沟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每逢春夏暴雨时,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而江水回灌时,这数十口池塘又成为了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福寿沟还在其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
据水利专家解释,无论水位高低,水窗均有作用。一旦水位低于水窗,水流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而水位高于水窗时,水流则借江水冲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因此,自福寿沟建成后数千年内,赣州老城区从未出现大内涝。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仍然要对福寿沟进行清理、修复与不断地改建。一直到了1957年,福寿沟修复工程才算是完成。1964年的东门口还新增了一个出水口,使五道庙一带的水由东门排出。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
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
无论是古代的长安城还是赣州的福寿沟,其设计思路都在明清时期的故宫排水系统中有所体现。故宫排水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是古代排水系统建设的巅峰之作。
首先,从紫禁城来看,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差约2米。其高度差对城内的排水工作有重大意义。
其次,明内城护城河、大明濠、太平湖组成了天然河流汇水供水的第一道防线,而西苑太液池和后海则是第二道,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则是第三道,三道防线彻底保证了外围雨水及山洪不会流入城内。
最后,最重要的城内排水系统更是机关重重。紫禁城的排水分为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是通过铺地做出泛水,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其中,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就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而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内外金水河中。内金水河作为紫禁城的内河,位于西北角楼偏东的南河帮上,以一石砌券洞为进水口,并设有控水闸,可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则可以关闭。通常水流至此,再至东华门南隅的水闸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从而将城内水流排出城外。
今天,游人在高高的城墙下漫步而过,也许不会想到,青砖灰瓦的深处,藏着的是古人精巧绝伦的水利设计,其先进程度,让现代人汗颜。
(取材于2016年07月14日《北京青年报》,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迄今:指至今、到现在。体现出文本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B.别出心裁:指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指增设的“铁质闸门”。
C.纡曲:指迂回曲折。形容福寿沟形似篆体、迂回曲折的走向。
D.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无与伦比。表现出对古人智慧的赞美。
5.根据“材料二”,下列排水设施不.能.体现古人智慧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管子》一书对都城选址的合理化建议
B.近9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的排水系统
C.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排水陶质管道
D.宋代福寿沟分区排水干道系统及十二处水窗
6.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简述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及我国古代的排水设施给予我们当今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有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A
6、巴黎下水道博物馆给予我们当今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可以建饮用水和生活卫生用水两套供水系统,可以依赖坡度的自流水清理,辅以水力驱动的机械化清理和人工清理方式等;可以通过净水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我国古代的排水设施给予我们当今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可以将天然河流湖泊与人工开沟渠相结合,共同组成城市水系,缓解供排压力;可以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排水可以分为明暗两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