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阅读答案-夏立君

2022-03-03 15:48超越网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
“帝子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湘夫人》的首段。不看注释,不求甚解,仅轻轻吟诵,异样的天籁般的美感即扑面而来——草木情深,人神相依。这与《诗经》给你的人间烟火气太不相同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根源何在?
这一切来自屈原。
屈原,先后忠事楚怀王、楚顷襄王,秦破楚都后投汨罗江而死。他创立了“楚辞”这一文体。
在远古,南方文化发育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缺少想象。那是稷麦气息,那是有时温馨有时呛人的人间烟火。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的沃野。
作为楚国北部人的老子、庄子,正可看作南北过渡的代表,少了些质朴,多了些想象与浪漫。长江岸边的屈原则纯是南人了。屈原带着植物气息,带着湿地沼泽气息,从另一个方向来了。那牵挂与哀愁,温热与伤感,具有多么醒目的强度啊!
屈子来了!他之来,不是为了加入已有的合唱,而是开始了独唱,开始了水汽淋漓、芳香扑鼻、凄美绝艳的独唱。似乎没有任何征兆,任何铺垫,中国第一位独立诗人横空出世,大放悲声,哽咽难抑。草木为之生情,风云为之变色,神灵为之驱遣。《离骚》《天问》《哀郢》《怀沙》……一章章吟完,投江自尽。屈子投江激起的涟漪,渐洇渐大。很快,屈子便化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经。
吟诗,以诗为交际工具,曾是《诗经》时代的日常生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那是一个诗像工具一样被普遍使用的时代,却并无独立的诗人。而屈子来了,这实在非同寻常。
屈子创立的楚辞形式上与《诗经》迥异,句式、篇幅不拘长短,随物赋形,曲尽幽情,诗的表现力得到大解放。孔门诗教,“哀而不伤”。屈子却是怨怒交加,气吞声悲,肝肠寸断,大哀极伤。以北方诸子为标准衡量,屈赋真可谓不伦不类,不经不典,可正因如此,屈赋才具备了自为经典的品格。《离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辉煌的抒情诗篇之一,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从此中国文人的伤感有了深度,有了参照;从此《诗经》《离骚》并峙,进而风骚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在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潮激荡且主流已显。这一大潮中的楚文化却仍保持青春气象,狂热,纯洁,生猛,并具原始气息。屈原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它的极端代表。屈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屈原带着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鲜血液,猛然楔入华夏文明腹地。
于是,中国第一个独唱的诗魂痛哭登场——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四顾茫然,自言自语。他似乎将我们带离了生活现场,进入一个似真似幻、婉转浩瀚、芳菲迷离、匪夷所思的世界。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他承受着超常的现实重压——君昏国危,党人跳梁,朝政日非,宫阙日远,他一再被疏被逐,无助绝望日甚一日。
屈原陷入困境,导源于楚国陷入困境。
处于中国实现大一统的前夕,迅速崛起的秦国,雄踞西北,虎视鹰瞵,有野心有实力。对六国来说,存亡是逼到眼前的现实。有能力跟秦国抗衡的是齐、楚。齐国在政治上已显颓势;楚国疆域更广,也更富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天下不归秦,则归楚。实际上,秦国完成大一统之前,楚国先完成了南方的统一。由于六国从未有过真正成功的合纵,秦国的连横动作却每每奏效,楚国很快就面临着风声鹤唳的局面。天下大势,屈原看得分明,他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他屡次出使齐国,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楚国逐步陷入为秦摆布的状态。屈原亦渐被疏远,直至被流放。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却为秦扣押,三年后客死异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于是,屈原绝望,赋《怀沙》,投汨罗江自沉。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早就认可天下必将重新归于一统,形成“新天下”。“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到战国时,“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士子们有空前的活动空间。在一个爱国感情相对稀薄的时代,屈原却把自己与楚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不断有后人这样发问:凭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这是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他融合吸收以儒为主的诸子思想,称道尧舜禹汤,主张仁政,其主导思想是北方的,情感文化却是南方楚国的。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而他本人一度成为政坛中心人物。这一切决定了屈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楚国如为人吞灭,在他是不能接受的。举目天下,无处能给他安身立命之感。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
若能朝秦暮楚,人间必无屈原。
屈原那里有中国最早最沉重的乡愁。屈原之乡,不是一山一水一村一城,而是广袤的遍生橘树的楚国。整个楚国就是他山水苍茫的故乡,一个放大了的故乡。葬自己于楚国水土,是屈原最终只能做的事。
《怀沙》,是有情屈子写给无情世界的绝命辞;死,是绝望屈子唱给深情自我的歌。
(取材于夏立君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是稷麦气息                             稷麦气息:比喻质朴的生活气息
B.屈赋真可谓不伦不类                   不伦不类:指不合乎北方诸子的标准
C.匪夷所思的世界                          匪夷所思: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D.雄踞西北,虎视鹰瞵                   虎视鹰瞵:形容楚国窥伺其他诸侯国的状态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的唯一原因是楚文化不受重视。
B.楚辞不拘长短的句式与篇幅有助于诗歌的表现力得到解放。
C.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所以被秦国扣押。
D.“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跟天下重于国家的认识没有关系。
19.请简要回答作者认为屈原“不弃楚而去”的原因。(5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


17.D(3分)
【解析:虎视鹰瞵是形容秦国窥伺其他诸侯国的状态。】
18.B(3分)
【解析:A项中“唯一原因”的表述与原文“原因或许就在这里”不相符;C项,从原文所写屈原“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以及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可知,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并非为了联齐抗秦;从“却为秦扣押”的语境可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的原因也非联齐抗秦,而是秦国背信弃义;D项,从原文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跟天下重于国家的认识是有关系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会出现“邦无定土,士无定主”的现象。】
19.(5分)答案要点:
(1)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是要长久保存楚国。
(2)屈原的情感文化是南方楚国的。
(3)屈原的贵族身份、政治地位和经历已让他与楚国休戚与共。
(4)只有楚国才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
(5)屈原跟楚国生死相依,不能离开楚国。
【评分细则:答出1点,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
答案要点:
内涵:
(1)屈原是第一个独立创作的诗人。
(2)他创立了富于想象和浪漫气息的“楚辞”,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3)他的作品具有不同于《诗经》时代群体创作的独特性,自为经典。
(4)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5)他的作品凄美动人,表现了他对楚国生死不离的深情。
表达效果:
(1)标题简明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运用比喻,将屈原独立写诗的行为比作“独唱”,形象地表现了屈原其人其诗的魅力。
【评分细则:答出对题目的1条理解,得1分,共4分;答出题目的1种表达效果,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