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树
许松涛
一根一根红布条被缠在树的脖子上,说是“脖子”,因为它是个很方便佩戴荣誉的部位,更有肢体语言的媚惑性。其实谁都知道树是没有脖子的,人类惯于把自己以外的东西拟人化或拟物化,总想以自己最熟知的部位来解释事物,这是一种共性。树有枝、权、叶、主干等部分,这些是固定不变且只要正常状态下必是自然生长的,而叶、花、果等以外的部分总是因树而异的,也因年份不同而不同,可又不能忽略这些,如果离开了这些性状特征,那树又绝对不是原来的树了,例如有种移花接木的嫁接,常在树群中玩弄些张冠李戴的幽默,有了这些人树共戏的技巧,人与树自然也就多了份不只是实用功效上的乐趣。
一棵被号称2500多年前的栗树立在众人面前,它枝柯峥嵘饱经沧桑的样子令人惊绝,而由树的由来带出的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及人物背后的惊险诡谲的故事,仿佛已销声匿迹在这漫山遍野的栗林里。这棵被后世歆羡并称誉为“栗树王”的大栗树,仿佛已视万物是必然的臣民,山风轻盈荡过的一阵阵热浪仿佛灌满了“万岁”的顶礼膜拜的喧音。世俗里的一切蓦然间被我的联想引入山林,幻化出一个等级森严的奴性世界。我见到许多人情不自禁地与这棵大栗树合影留念,嘴角竟泛出一丝不经意的嘲讽。我不敢相信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我已经厌倦了到处“留念”的镜头和身影。
我是不该有此想法的。做一棵树真是不容易,因为有了2500年的寿辰,又因为这树跟武则天路过此处的封赐有关,不知后世的哪个学者考证的结论又如此不偏不倚,幸运的“殊荣”就如此歪打正着地降临到这棵栗树头上,这棵树就获取了如此源源不绝的尊荣,看客们也就不去刨根究底地追问是真是假。游览名胜,如果想要获得最大的快感就要时时接受任何“意外”,虽然这些“意外”多是产生于“骗术”,是吸引观光者痛快地交付门票的一个障眼法。比如,谁知道女皇武则天有没有从这儿经过呢,即使有,有可能在这荒山秃岭封赏一棵栗子幼苗?但这棵树仍然粉墨登场了,它长得最粗,树冠覆盖面也最大,可见有王者的霸气与君临天下的豪迈。人们众口一词,虔诚地给它系上红带条,足有千百根了吧。也许,人们是敬畏这棵栗王树的强盛生命力?
试想,这棵树倘若真的活过2500年且仍然往下活去,它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刀砍、火烧、战争、地震、洪水、虫灾都没有吞噬掉这么一棵小小的生命,而与它同行的朝代、英雄豪杰、风流天子、硕儒大哲、平民等等都统统成了过往烟云。人们一看,一切都烟消云散,天朗气清,浑浊天地尘埃落定,纷扰沉寂之后,还有这么一株笑看红尘俯仰天地人寰岿然不动的树绿着,开花、结果、荫天蔽日,怎么能不惊叹叫绝呢?一株树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应该说既是幸运的偏爱,更是趋静避闹的明智所致。不是么?那还归道山的老子,那悠游天地的彭祖,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庄周……挥袖拂尘,须髯飘飘,不知所终,应该是像流动的树,遍植于人类精神的荒坡了吧?
一棵树在所有浏览、静默过的眼神里姿势都相同,投射在千万之众心壁上的却没有相同的投影。一棵树会折射出不同过客的人生哲学。
离这棵栗树不远,两百米处,又一棵栗树震惊了我:它的身体遭天雷劈掉了一半,只有半边空空的身子。这是一个只剩下半个躯壳死过一次的树,但是它头顶上的树叶枝柯丝毫不比周边的树差,如果不是同行者指给我看,我是决不会发现这株树的与众不同的。“多少年了?”“大约300多年了吧?”300多年!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啊!假若狂风暴雨,这么一扯一掰,不折了身子才怪呢!然而大自然就是这么令人莫名其妙不得要领,让寻常如我的平庸之辈永远摸不到它的边沿。“一年能产300多斤栗子。”“护林员每年仅将落叶回填深埋在树的根部,这就是供养它的全部肥料。”介绍者说。这更令我惊诧不已。就凭这老弱病残的身子,还能有如此高的产量,这才真是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简直一点索取的愿望都没有。鲁迅赞美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和血,喻指的是具有崇高感和使命感的人,没想到会有一棵栗子树也能做到这样无怨无悔。这难道还不足以令许多人无地自容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惯于把自己以外的东西拟人化或拟物化……”为下文人们给予栗子树很多不同的理解提供依据。
B.“2500”这个数字在文章中不同位置多次出现,都用以表达作者对这棵饱经沧桑的栗子树的敬仰之情。
C.“万岁”“留念”“意外”“骗术”等词使用了引号,表明人们对这棵树的感情并不是真正出于敬畏。
D.文章以一棵栗子树为线索展开,从树上缠着的红布条写起,抒发自己由栗子树引发的多种人生感慨。
7.关于文中最后一段写另一棵栗子树部分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前文的栗子树形成对比,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B.形成详略有致的艺术特色,但文章真正的重点却是略写部分。
C.这棵栗子树最让作者惊讶的是遭受雷劈后仍然还能活到现在。
D.许多人都难以拥有这棵栗子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
8.作者为什么会“嘴角竟泛出一丝不经意的嘲讽”?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9.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
答
6.B【解析】“2500”在文章中不同位置出现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有的表达对传闻的半信半疑之情,有的表达对传说的怀疑之情,有的表达对其存活感到侥幸之情。
7.C【解析】“最让作者惊讶的是遭受雷劈后仍然还能活到现在”错,根据原文“这更令我惊诧不已。就凭这老弱病残的身子,还能有如此高的产量”可知。
8.①“我”不喜欢这种处处合影留念的方式;②厌恶许多人在内心深处对王权思想的崇拜;③批判一些人的盲从行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形散”体现在:①这篇文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2500多年前的栗树、眼前的栗子树、老子、彭祖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起来,突破时空和材料性质的限制,自由灵活。(2分)②表现方法多样,组织结构自由。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段落之间跳跃性较大。(2分)“神不散”体现在:全文充满对2500年栗子树淡然和坚守精神的赞颂之情,以及对又一棵栗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颂之情,情感明确而集中。(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