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3-05-30 18:38超越网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视其喜怒悲惧而捭阖之,徼名射利,固无足道者。
予读《蔺相如传》,未尝不壮其为人,而惜其如此也。夫秦藉累世之资,肆虎狼之暴,搏噬天下,有并吞诸侯之心,非可与礼义接而论曲直也。相如区区掉三寸舌,入眦眶不测之秦,卒能以完璧归,亦足壮哉!然当其捧璧睨柱,示以必死,盖亦摩虎牙矣。夫死非难,死不失义、不伤勇,君子所难也。且秦赵之不敌,盖雄雌之国也。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而社稷安危之机,亦不在夫璧之存亡也。然则赵之有璧,存可也,亡可也。初,相如捧璧入秦,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当是时,使秦知赵璧终不可得,则欲侥幸不死难矣。若是则尚安得为不失义、不伤勇乎?不三数年,赵卒有覆军陷城之厄者,徒以璧为之祟也。然则全璧归赵何益哉?
至于渑池之会,则其危又甚矣。方赵王之西也,廉颇约以一月不返则立太子,以绝秦望,则是行也非有万全之计矣,虽无往可也。传曰:“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然后可以会。”三者一阙焉,则危事矣。挟万乘之君蹈危事,非得计也。相如为赵卿相,其智勇不足重赵,使秦不敢惴焉,乃欲以颈血溅之,岂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欤? (节选自杨时《蔺相如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乃A以B孤C单D之E使F逞G螳H怒I之J威K抗L臂M秦N庭O当P车Q辙R之S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
B. 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
C. 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D. 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杨时认为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累积的资本,有侵吞天下之心,这与《过秦论》中贾谊的看法不一致。
B. 杨时认为蔺相如面对强横的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全身而退,完璧归赵,这是值得肯定的。
C. 杨时认为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具有强弱之分,而相如展示出必死之心,做到了不失义,不伤勇。
D. 本文是论说文,杨时在读了《蔺相如传》后有感而发,基于秦赵交锋的史实,辩证地评价蔺相如的功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4分)
(2)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4分)
14.杨时认为蔺相如正是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3分)


10.F K O
11.C(“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是“登记”,与本文之意不同)
12.A(两人看法一致)
13.(1)纵横家在这时出现,各怀术法来向各国君王请见。(译出大意给2分,“挟”“干”各1分)
(2)赵国君臣商议对策,赵国并没有亲附秦国的想法,只是迫于秦国威势强大罢了。(译出大意给2分,“亲”“特”各1分)
14.①蔺相如出使秦国时欲捧璧撞柱,渑池之会时欲以颈血溅之,这是自不量力,最终使赵国陷入覆灭之境。②渑池之会时仅以限期不返立太子为约,蔺相如没有万全之策,就与君王做危险的事,失智者之虑。(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参考译文】
周室末年,天下分割为战国,纵横家在这时出现,各怀术法来向各国君王请见,观察君王的喜怒悲惧的神色从而拉拢联合他们,求取名利,本来就不值一提。
我读《蔺相如传》,没有不赞美他的为人,却叹息他像纵横家那样。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的资本,放纵虎狼一般的残暴行径,侵略吞并天下,有并吞诸侯的野心,并不能够与他在礼义上接近来谈论是非。蔺相如玩弄口舌,进入危险不可预测的秦国,最终能够带着完整的和氏璧回来,也是值得赞美的!然而正当蔺相如手里拿着和氏壁眼睛斜看着石柱,来显示他的必死之心,大概也就像老虎磨着牙齿了吧。死亡并非困难,死亡不能失去道义,不能损失勇武,这是君子感到困难的事情。况且秦赵两国的实力不对等,是一强一弱两个国家。自身的存亡,不仅是一块和氏璧的重量;而国家安危的征兆,也不在于和氏璧的保全或失去。那么赵国有和氏璧,保全可以,失去也可以。当初,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进入秦国,赵国君臣商议对策,赵国并没有亲附秦国的想法,只是迫于秦国威势强大罢了。用小国去侍奉大国,古代有的人用皮币、玩好之物、珠玉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祸,竟至于放弃国家而逃亡,何况一块和氏璧呢?即使交付秦国也是可以的。蔺相如不提出这一建议,却孤身一人出使,逞螳螂发怒的威势,在秦庭之上对抗阻挡车轮前进的趋势,形势危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难道不危险吗?正当那时,假使秦国知道赵国的和氏璧最终不能得到,那么想侥幸不死就很难了。如果这样那么还哪里能够做到不失去道义、不损失勇武呢?不过数年,赵国最终有全军覆灭城池陷落的厄运,只是因为和氏璧带来的祸害呀。那么保全和氏璧归还赵国有什么好处吗?
至于渑池会,那么他的危险更大了。当时赵王到西方,廉颇约定赵王一月不返就拥立太子,来断绝秦国的希望,那么这次出行也没有万全之计,即使不去也可以。《榖梁传》说:“聪明人能深谋远虑,正义的人行动果断,仁德的人能保住国家,然后可以出国与人会盟”。三者缺一,就是危险的事情。带着大国之君做危险的事,并非恰当的策略。蔺相如作为赵国的卿相,他的智谋勇武不能使赵国贵重,不能使秦国不敢喘息,却想牺牲自己与对方搏命,难道是孔子所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会后悔的人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