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阅读答案与翻译-洪迈《容斋随笔 卷第二》

2023-06-28 10:31超越网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①,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二》)
【注】①府帑,国库。
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打钩。
天子A令B下C有司D议E议者F皆以为G便H郎中I侯应J习K边事L以为M不可N许
3.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掌文书记事,自秦始专门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
B.策,文体名,臣下撰文上呈、君主对下发布制令、应试者对答的文字等均可称策。
C.微,文中有精深、精妙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含义相同。
D.治,文中指太平之意,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含义不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兵去珠崖郡平叛,待诏贾捐之不建议出兵,他的建议得到了丞相的认可,最终元帝放弃了出兵平叛的想法。
B.面对单于想要朝见的请求,哀帝与公卿们认为这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想拒绝,后来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哀帝才有所醒悟,致使事情出现逆转。
C.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防备,众多参与商议的公卿都认可这一做法,可是郎中虞诩却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最终获得了通过。
D.交趾出现反叛时顺帝主张平叛,而议郎李固则持反对意见,要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最终四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岭南地区又重新安定下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2)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
6.作者认为天下能够获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2.答案:EHL
解析:句意:元帝命交付有关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答应。“议者皆以为便”,“议者”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郎中侯应习边事”,“郎中侯应”主语,“习”谓语,“边事”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故选EHL。
3.答案:C
解析:C.“微含义相同”错误。“微”含义不相同。“皆以郎、大夫之微”的“微”,指地位卑微;句意:均以郎官、大夫的卑微身份。“其辞微”的“微”,精深、精妙;句意:他的词意精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治理;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故选C。
4.答案:D
解析:D.“顺帝主张平叛”错误。从原文“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来看,主张平叛的是“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顺帝的意见文中没有涉及。故选D。
5.答案:(1)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
(2)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解析:①“降”,归降;“下”,下达、交付;“故事”,旧例。译文: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
②“掾属”,属官;“方略”,对策;“遣”,派遣。译文: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6.答案:①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
②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
③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解析:由“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可知,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由“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可知,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由“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可知,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珠崖郡反叛,连年不能平定。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出大军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不应出兵。元帝因此询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出兵,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看法是对的,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于是撤销了珠崖郡的平定事宜。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服汉朝,上书愿意保卫上谷以西的边塞,请求撤走守备边塞的军队,来让朝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元帝命交付有关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答应。元帝询问详细情由,侯应对答了十条不能答应的理由,随后有诏命令不再讨论边塞撤兵之事。汉成帝时,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不如不接受,成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匈奴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单于请求朝见,哀帝想要拒绝他,就此事征求公卿的意见,也都认为白白耗费国家钱财,可以暂不准许。单于使者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进谏,哀帝醒悟,召还匈奴使者,另作诏书同意单于的请求。
汉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的防备,朝廷召集公卿集体商议,都认为是对的,郎中虞诩陈述了不可放弃的三条理由,于是又召集四府商议,最后都同意虞诩的建议。北匈奴再度强盛,西域各国断绝了和汉朝的联系后,朝廷公卿大多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阻断西域交通。邓太后召见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认为不可如此,于是采纳了班勇的建议。汉顺帝时,交趾蛮反叛,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议郎李固反对,请求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四府都同意李固的建议,岭南重又安定下来。汉灵帝时,凉州兵乱不止,司徒崔烈认为应该放弃凉州,朝廷召集公卿百官商议,议郎傅燮认为不可,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八件事,所涉及的利害关系重大,当时公卿百官已经形成定议,贾捐之以下八人,均以郎官、大夫的卑微身份,独自提出不同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算不得英明君主,也都能否决公卿百官而采纳他们的意见,大臣们不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还存在的表现。每件事都能如此,天下还会不太平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