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传①
薛季宣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蜀之富顺。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③谒之,薛翁谩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先生出关至夏口,岳开府飞必欲延至幕下,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先生因家荆州,往来夷陵、秭归诸郡,与士夫言必称善,悦其意旨,然后和之,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砦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④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瓯浦薛某⑤曰: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尝侍先生观弈,能为负棋,易置数子,以弱为强。外舅强先生弈,则曰:“先人尝以弈为废事⑥,所不忍违。”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为其师袁溉所作的传记。②免贡:没有考中。③刺:名帖,名片。④恇恇:害怕,惊恐。⑤薛某:“某”与下文的“走”,均为谦辞,指作者。⑥废事:耽误做事。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莫而归 莫:傍晚
B. 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遁:逃跑
C. 天下兵荒甫起 甫:始,刚
D. 如四山伏 如:到……去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金人及群劫抗 吾与点也
B. 其子晨以香出 其皆出于此乎
C. 因以所学授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先生一见而出 鸟倦飞而知还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
于是不与邻里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
B. 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
幕府里没有圆滑机巧的人,灾难可以免除了
C. 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
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并在首领的帐下过夜
D. 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
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那里学习什么呢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②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5. 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
6. 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 B 2. D 3. B
4. ①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②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5. 声名远扬(闻名遐迩),鸿儒硕学(博学多才),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慕荣利(淡泊名利),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
6. 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启示:可从对知识的执着精神,要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遇到困难要运用智慧解决等方面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遁:离开。句意:薛翁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介词,和/动词,赞成;句意:与金人和劫匪对抗。/我赞成曾点的观点啊。
B.代词,他的/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副词,于是/介词,经由;句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经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道歉。
D.连词,表承接;句意: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圆机之士”应翻译成“灵活变通之人”;“难乎免矣”应翻译成“免于灾祸就很难了”。句意:他幕府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何以……为”,固定句式,哪用得着……呢;“为”,语气词,呢。
(2)“诵”,背诵、记住;“服”,践行;“斯语”,这句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闻蜀薛先生名”,可概括出: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结合“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可概括出: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结合“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可概括出鸿儒硕学(博学多才),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袁溉的过人之处:
他与薛先生交往时,“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谩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可见他有立雪程门的精神;
他与岳飞交往时,“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可见他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
躲避兵荒时,“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可见他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
带兵打仗时,“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可见他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
启示:
袁溉求教薛先生的执着精神,启发我们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
袁溉预见岳飞的结局和看出“客”是奸人,启发我们要细致观察、综合分析,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袁溉以寡胜多,启发我们遇到困境不要畏惧惊慌,要动脑筋想办法,用智慧赢得胜利。
参考译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
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富顺县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现在更加确定了)。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像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
先生离开四川到了夏口,岳飞一定要请他到幕府任职,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不辞而别。他对朋友说:“岳公是武将,又拘泥古代礼法,他幕府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没多久岳飞就遇难了。先生就把家安到荆州,往来于夷陵、秭归等地,与士大夫交谈一定称赞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的想法,然后调和、折中他们的言论,表现出温厚平和的样子,于是人们知道他是厚德的君子。
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永嘉薛某说:(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这里来学习什么呢?曾经陪侍先生观棋,他善于下将要输掉的棋,改变几个棋子,棋局就能由弱变强。我岳父劝勉先生下棋,先生说:“我的先人曾说下棋耽误做事,我不忍违背。”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