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6.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杀其骑且尽(_____)
⑵三人亡马步行(_____)
⑶用坚其意 (____)
⑷胡兵终怪之。(_____)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⑵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_
8.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李广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在指挥作战上哪些相同之处?并对其中一点进行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6. (1). 将近(要) (2). 同“无”没有 (3). 使…坚定 (4). 以…为怪
7. (1). 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2). 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8. 沉着冷静、详察敌情、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沉着冷静:李广:面对数十倍敌军,冷静分析敌我双方的心理和形势,不仅没有后退,还不慌不乱指挥作战;曹刿:在“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后说“未可”,在“齐人三鼓”和“登轼望之”后说“可矣”。
详察敌情:李广:被数十倍敌人追击后能冷静分析敌我双方的心理和形势;曹刿在“彼竭我盈”之时进攻,在敌人“辙乱旗靡”之时追击。
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李广: 在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士兵时,李广立即和骑兵一起射死他, 有效震慑敌人,继续迷惑敌人;曹刿:抓住“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抓住“辙乱旗靡”敌人之时追击。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C. 胡兵终怪之。意动用法,感觉、认为奇怪。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7题详解】
试题分析:C.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译文:李广于是就跟随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应该是一百名骑兵跟随李广。
参考译文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