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已,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史 ,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 ,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又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觳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寨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秦、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矜载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14.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断句文本内容为人物语言语句。文句中第一个 “与”的意为“给予,赏赐”,不能和“与则”构成搭配,“足下以爱之故与”应当断为一处,因此A、C项错误。“不得”统摄的范围应当是前面提到的“爱子”“诸舅”“叔父”“负床之孙”等所有人,而不仅仅指“负床之孙”,所以要单独断为一处,这样D也不正确,C选项在这里也出现了断句的错误。原文标点: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11.【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自完之道也”和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都是“保全”的意思。
12.【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准确理解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C项不符合文意,原文“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说的是齐国虽然是强国,但现在却陷入和宋、楚两国的战争之中,并没有选项中“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这层意思。
13.【参考答案】(1)(4分)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砥”“是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安”“得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首先要确定每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再结合句式等知识流畅表达出来。(1)“砥”,意为磨砺,学生可从“砥砺”一词中推断出来。“是以”,固定搭配,因此,所以的意思。(2)“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得罪”,古今异义,此处“得”意为“得到,获得”。
14.【参考答案】①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②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③不能给自己带来显达,使自己有所成就。(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在于整合相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解题思路】确定答题区间,应当是原文第二自然段苏秦的回答。梳理原文相关信息,分别概括出答案要点。原文“今臣为进取者也”事实上是苏秦的核心理由,即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耳。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则具体指出这些品行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不符合进取的要求。“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则直接点明这些品行不能给自己带来显达,让自己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苏秦对燕昭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这样的人,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像尾生高那样守信,像鲍焦、史䲡那样廉洁,兼有这三种品行来侍奉大王,怎么样?”燕昭王说:“这样就够了。”苏秦回答说:“您认为这样就够了,那么我就不会侍奉您了。我就会无事可做,回到老家的土地上,种田吃饭,织布穿衣。”
燕昭王问:“这是为什么呢?”苏秦回答说:“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不过是奉养自己的父母而已。像尾生高那样守信,不过是不欺骗人而已。像鲍焦、史那样廉洁,不过是不盗窃别人的财物而已。现在我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我认为廉洁不会给自己带来显达,信义和生命不能两全,仁义不过是独善其身之道,不是进取的路子。”
燕昭王说:“自我完善还不够吗?”回答说:“如果认为满足现状就够了,那么秦国的势力就不会超出崤山,齐国就不会走出营丘,楚国就不会越过疏章。三代的明君互相更替,五霸先后改革政治,都是因为不局限于自我满足的缘故。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先估量自己国家的大小,再考虑本国兵力的强弱,所以能够功成名就。至于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先估量自己国家的大小,也不衡量本国兵力的强弱,所以事情办不成,名声也不能树立。现在大王有向东攻打齐国的想法,愚臣我是心知肚明的。”
燕昭王问:“您是怎么知道的?”苏秦回答说:“您常常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像乌获那样的力士,能举起千钧的重量,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需要旁人搀扶。齐国虽然是个强国,西边因攻宋而劳顿,南边因攻楚而疲惫,所以齐国的军队是可以打败的,齐国的河间也是可以攻取的。”
燕昭王说:“很好。请允许我拜您为上卿,给您奉上百辆马车,您带上这些替我到东边的齐国去办事,怎么样?”苏秦回答说:“您是因为爱护我的缘故才赏赐我,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爱子和各位舅父、叔父和那些靠床站立,还不会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赐给无能的我,为什么?大王评价我,是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之所以侍奉您,是出于尽忠守信。担心正由于尽忠守信的缘故,而得罪了您身边的亲信。”
燕昭王说:“哪有为人臣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苏秦回答说:“如今我为您到齐国出使,担心我的忠信不被您身边的臣子所理解,希望您不要受到群臣的摆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