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 忠言嘉谟,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 而皆有侈心焉 侈:奢侈腐化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岂其所欲哉! 人亦念其家
B. 天之生是人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
C.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 为国以礼
D. 乃泣而书之 官知止而神欲行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 ①②③B. ①⑤⑥C. ③④⑤D. ②③⑤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 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 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 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6. 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4. D 5. A
6. ①平定叛乱,安抚国家;②带荐贤才,轻视爵禄;③讨伐果敢,号令六军;④征战边陲,让人仰慕。
【解析】
【1题详解】
D项,“侈”,应译作“奢求、夸耀自大”。
故选D。
【2题详解】
A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他”;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自己的”。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
D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但是”。
故选B。
【3题详解】
D。
【4题详解
本题中,首先要注意文后注释②关于“伊、周”的释义: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表现“无愧于伊、周”的一组,也就是要选出能直接表现韩琦辅佐帝王、安定天下的一组。其中,①是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体现不了韩琦辅佐帝王的特点,由此排除A、B项;④说的是白乐天而非韩琦,由此排除C项;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也不属于直接表现“无愧于伊、周”的内容。
故选D。
【5题详解】
A项,“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这是说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了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并不是说“醉白堂”取自于《池上》诗。
故选A。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什么道理呢?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笑着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忠献公想做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够啊。上天降生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他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治理国家。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推拒。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酒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极低。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请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