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伺贼,贼动静无勿知。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立和平县,置戍而归。自是境内大定。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正德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合八万人,号三十万。己酉次丰城,以文定为前锋,选遣奉新知县刘守绪袭其伏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贼大溃。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B.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C.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D.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到壮年,故称“弱冠”。
B.乡试,又称“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C.擢,是指提升官职,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升、拔、陟、晋、超擢、超迁等。
D.己酉,天干地支相配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在本文中属于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善承家学,注重实践。其父王华很有器度,王守仁受其影响年纪轻轻就考中状元,他又喜好游历山川形胜,重视切身体察。
B.王守仁善抓关键,处事果断。他抓住老黠之吏胆小怕事的特点,恩威并用,尽掌匪情;还曾果断处决怯懦官军,威慑军心,大溃叛军。
C.王守仁平盗定乱,功绩显著。他带领文职官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了南中盗贼;他召集军队,与宸濠叛军作战,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叛乱。
D.王守仁勤学善思,开创新学。他年轻时就曾拜访理学名师娄谅,并与之论学;后钻研学问,勤奋不辍,最终龙场悟道,成就阳明学说。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参考答案
10.B(3分)泛滥道释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
11.D(3分)己酉,包括后面的乙卯、丙辰在文中都属于纪日。
12.A(3分)考中状元的是王守仁的父亲王华。
13.(1)王华已经七十多岁,(守丧期间)还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时都赞美他。(共5分,“寝苫”“疏食”“多”各1分,句意2分。)
(2)朱宸濠的船搁浅,仓猝之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捉住他。(共5分,“胶浅”“易”“追执”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修撰。王华很有器度,在给皇帝讲书的官位上时间最长,孝宗很眷顾他。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岑氏活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守丧期间)仍然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在母胎中怀了十四个月才出生,他的奶奶梦见神仙从云彩中间送婴儿下来,因而取名云。他五岁还不会说话,一个有道术的人抚摸了他,改名守仁,才会说话。十五岁时,访游客居居庸关、山海关。经常混在人群中走出边塞,放眼观览山川地形。二十岁弱冠之年,参加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王守仁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到任后,王守仁知道身边有不少人是贼寇的耳目,于是传呼年老而狡黠的仆隶加以审问,仆隶浑身哆嗦不敢隐瞒,王守仁就此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屯兵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攻打他们,接连攻下四十多个寨子。官兵进攻,内外合击,擒获斩首没有遗漏。于是设立和平县,设置戍守后返回。从此境内非常安定。王守仁所带领的都是些文职官吏和偏裨军校,平定了为患数十年的大贼寇,远近人士都惊为神明。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前往福建勘察叛军,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急往吉安,和伍文定征调军粮,修治器械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领吏士起兵勤王。召集了八万人,号称三十万。七月十八日驻兵丰城,以文定为先锋,先遣奉新知县刘守绪袭击敌人的伏兵。二十四日两军在黄家渡相遇,敌人大败。二十五日又一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于是众军拼死战斗,敌人又ー次大败。退保樵舍,连船结成方阵。第二天清晨,宸濠正在会见群臣,官军覆压而来,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烧坏了他的副舰。朱宸濠的船搁浅,仓猝之间换船逃跑,王冕部下的士兵追赶捉住他。共三十五天宸濠叛乱就被平定了。王守仁天生不同常人。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讲论朱熹格物之学的大意。回家以后,每日里正身而坐,研读《五经》,不轻易和人说笑。从九华山游历归来,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泛览道、释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收获。贬官于龙场时,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只好天天思索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悟到格物致知,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能去向事物求索,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当世学者翕然跟从,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