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楮亭记》阅读答案与翻译-袁中道

2019-01-20 17:08超越网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
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B. 也 C. 焉 D. 耳
23. 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 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 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 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4. 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 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 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 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5.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26. 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案】
22. D
23. A
24. C
25. 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6. 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解答此题时,结合语境“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分析,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用“耳”。“耳”,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故选
D。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A项,“所以在亭旁种植它”错误。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故选A。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楮木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故选C。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而楮叶皆如掌大”,比喻;“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从动静角度赏析;“其阴甚浓”“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可以从对比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整句散句分析。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需要结合文本的创作背景、内容、作者等方面分析。结合“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分析可知,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

参考译文: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