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②也。
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虽然,死恩者私也,死令者职也。士未有以致其私,而有以致其职者,可战也。盖私者在士,而职者在将。在士者难恃,在将者可必故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注释: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取材于《李广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治国而缓法制者亡 缓:延迟
B. 然吾必督之使循者 循:遵守
C. 在士者难恃 恃:依靠
D. 虽百夫之率 率:通“帅”,主将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在国为法制 B. 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
乐为之死敌 可百战而百胜也
C.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 D. 今广之治军
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 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私者在士 为私情(作战),(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
B.故以守则整而不犯 所以用(它)防守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
C.以便其私而专为恩 以便他私自对士兵单独施加恩惠
D.然敌卒犯之 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
②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对有军功之人厚于封赏,自卫、霍开始,因军功封候的人很多。
B.李广才能出众且性格宽仁,其手下有很多将士均因其让功而受赏封侯。
C.时人多认为李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本文作者却并不认同此看法。
D.士兵们爱戴李广,也愿意拼死作战,因李广对他们宽容和缓、不严苛。
13.作者认为为将者爱护士兵固然可贵,但更应该强调军纪。请根据文章最后两段说明作者更强调军纪的理由。(6分)
答
8.(3分)A (缓:使……宽松)
9.(3分)D(A动词,是;介词,替 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C连词,来;介词,凭借 D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3分)C(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
11.(5分)
①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百姓整齐划一。
②士兵有的为(报答)将领的恩德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而死。
(第①句3分,第②句2分。第①句“然”“就”“齐”“所以”判断句为赋分要点,第②句“死”“将”“恩”“令”为赋分要点)
12.(3分)B
13.(6分)①士兵如果只是因为出于报答将帅的恩德拼死做战,常常会发展到骄横的地步,主动权如果掌握在他们手中,在战场上是难以依靠的。②将帅只有用职责军令来督促士兵,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主动权只有掌握在将帅手中,才能有获胜的把握。③用军纪约束军队,才能使队伍严整,服从命令。遇到突发情况才能有战斗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公理的确立,对国家来说就是法制,对军队来说就是纪律。治理国家而使法制松弛的,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而使纪律废弛的,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情所安于(遵守)的,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内心所乐(于执行)的,然而我一定要督促士兵奉守,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三军将士得到整饬。
过去,李广身为将军,他的才能出众,气概超群,汉代守边的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他)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从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征时起,(由于)杀敌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也有不少人被封侯,而李广总是由于打了败仗而被处罚,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后因违犯军令而自杀,以抵挡幕府的责难。当时和后世的士人,无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切地悲伤他多舛的命运。
我曾认真探究过这件事,凭李广本人的才能,而最后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统率军队不用纪律,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绝境的原因。
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而死。士兵只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死(作战)而不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的,常常会发展到骄横;士卒只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而不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去拼死(战斗)的,常常会产生怨恨。善于统率士兵的将领,既能使士兵为了(报答)自己的恩德而效命致死,又能使士兵为了(执行)军令而效命致死,就可以百战百胜了。不过,为恩德而死只是出于私情,为(执行)命令而死却是出于职责。士卒不是为了私情,而是出于职守,这样的军队是可以打仗的。为私情(作战),(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用职责军令(督促士兵作战),(主动权操纵)在将帅手中。(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那是难以依靠的;(主动权操纵)在将帅手中,就必定能够取胜。
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兵籍的管理等等,都是所说的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正(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等等,都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所说的军队的纪律,是从来就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