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三国,蜀将诸葛亮师众十余万出斜谷阅读答案

2020-01-09 15:33超越网

三国,蜀将诸葛亮师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日:“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 ,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节选自《百战奇略.安战》)
[注释]①武功:武功县,地名。②五丈原:地名,南靠秦岭,北临渭水。③长星:巨星,古人认为长星坠地预示重要人物死亡。④孚: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遗大将司马懿拒之  拒:抵御    B.背水为垒  垒:营地
C.好兵而无权  权:权变            D.懿以归师不之迫  迫:急迫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A.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B.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C.时魏王以亮率军远人/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D.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速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司马懿认为渭南是必争之地,否决了将领们提出的驻守渭北的建议。
B.司马懿认为如果诸葛亮向西登上五丈原,那么魏军就平安无事了。
C.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百余日后兵败病死,蜀军随即烧掉营帐逃走。
D.杨仪在面对魏军的追击时调转旗帜,作出要回头反击司马懿的样子。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8.D(“迫”为动词,指迫近、追赶。)
9.A
10.C(诸葛亮于两军对峙中病死,不是战败之后病死。)
11.共6分。“提卒”“坠”“画”“破”各1分,整体语意准确通顺2分。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率领十多万兵马从斜谷出兵(攻击魏国),在渭水南岸扎下营地。魏国派大将司马懿(领兵)抵御蜀军。魏国一些将领想到渭水北面等着蜀军,司马懿说“民众和军资都在渭水南岸,这是必夺之地。”于是领着部队渡过渭水,背靠渭水扎下营地。 于是他对将领们说:“要是诸葛亮是有勇气的人,应该从武功县出兵,沿着山势向东进军。要是向西登上五丈原,我们便没有危险了。”诸葛亮果真西上五丈原。此时正好一颗巨星坠入诸葛亮军营中,司马懿料定蜀军必败。当时魏王根据诸葛亮领着部队远道而来速战速决才有利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谨慎稳重,等着蜀军出现变化(再出击)。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不应战。 (诸葛亮)于是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衣饰(嘲笑司马懿像妇人一般怯懦,企图以此激怒他出战),司马懿始终不出兵应战。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看不清形势,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但不懂权变,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同诸葛亮对峙一百多天后,恰逢诸葛亮病死,蜀军将领烧了营垒逃走,当地民众跑来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赶蜀军。诸葛亮手下长史杨仪(见魏军追来)调过旗帜,擂响战鼓,作出要向司马懿反击的样子。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本国的敌军,不能穷追不舍,在这种情况下,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有序退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