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山故有亭①,世传以为叔子②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熙宁元年③,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④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⑤,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注】①亭:这里指岘山亭。②叔子: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③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熙宁,宋神宗年号。④光禄卿:主管光禄寺的官员。⑤声:指好的声誉。
13.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山故有亭 温故而知新
B. 太守谓谁 予谓菊
C. 名之者谁 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D. 广而新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4. 将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予。
1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二段内容。
16. 甲、乙两文中的“乐”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 C 14. (1)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
(2)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15. 太守史中辉重新修建岘山亭,及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16. 甲文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出百姓爱戴太守,愿意与他同游的思想感情。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故”分别为“副词,本来”和“名词,原因”;B.选项中的“谓”的意思分别为“动词,是”和“动词,认为”;C.选项中的“名”都是“动词,命名”;D.选项中的“而”分别是“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的意思。故选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翳(遮蔽)、去(离开)、乐(高兴)”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皆(全,都)、乃(于是)、属(通‘嘱’,嘱托)”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叙写的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作答。可结合“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和“乃来以记属于予”来概括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甲文由“太守归而宾客从”和前文“滁人游”“太守宴”可知,甲文的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乙文由“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可知百姓对太守的爱戴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