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贾逵隔篱偷学》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9-11 09:52超越网

贾逵①隔篱偷学
贾逵年五岁,明惠②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③。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④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⑤,或题于扉屏⑥,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⑦也。”
【注释】①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②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③《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④《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⑤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⑥扉屏:门扇屏风。⑦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8.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断两处)
乃 剥 庭 中 桑 皮 以 为 牒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嫁瑶无嗣______
(2)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______
(3)期年,经文通遍______
(4)赠献者积粟盈仓______
10. 下列句子中,与“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1.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2)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12. 文中记述的汉代著名学者贾逵学习轶事,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谈他在读书方面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

【参考答案】
8.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
9. (1). (1)子孙后代 (2). (2)有人 (3). (3)满一年 (4). (3)充满 10. B
11. (1)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
(2)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
12. 能结合文中“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等侧面描写来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8.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故句子划分为: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
9.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或:有人”。
10.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音节助词;D助词,的;B项与例句都是“这件事”,代词”。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闾里:里巷。或:有的。
12. 汉代著名学者贾逵从小聪明过人,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在于他好学刻苦。关于这一精神,文中也写得很生动具体,如:“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这几则故事的侧面描写很成功。启发结合实际围绕“刻苦好学”来谈即可。

翻译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 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贾逵到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到了十岁,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有时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也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