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二)温州人李庭等阅读答案

2019-09-10 10:38超越网

(ー)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材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
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唐代顾况《仙游记》)
【注】:①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③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恒山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语 此中人语云 B.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卒中往往语 或异二者之为
C.具 百废具兴 D.向 便扶向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寻向所志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语段(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3分)
17.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3分)


14.D
15.(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6.①与上文“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照应。②通过南阳刘子骥的寻找,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③桃花源的“寻而不得”,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④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⑤刘子骥是陶渊明同时代的人,一位品格高尚的隐士,他对桃花源的向往,表明这样的社会理想不只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而是那些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尚之士的共同追求,这正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对腐朽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使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了深化和升华。⑥借此来表达自已内心的深切痛苦和美好的人生理想,表达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任写出3点即可)
17.两篇文章情节相似,都是“发现乐土一一辞别乐土一一再寻乐土而不得";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表达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作者的社会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