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
(2)见闻者无不流涕_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____
(4)俄有使使止之_________________
11.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13.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0. (1). (1)动摇 (2). (2)眼泪 (3). (3)称作 (4). (4)不久
11. D
12. (1)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3.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移”是“动摇”;“涕”是古今异义词,“眼泪”的意思。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是为了突出表现文天祥的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D项中的“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得志,由(遵循)、独(独自)、其(他的)”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市(市井)、孰(哪里)再(再次)”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天祥的行为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间的关系。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是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从文天祥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面对着元军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这句话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