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①,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⑤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选自苏东坡《方山子》,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指宋陈慥,方山子是人们称他的绰号,他是苏东坡的好友。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尊奉的意思。④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⑤光、黄:地名,指光州(治所在今河南)和黄州(治所在今湖北)。⑥矍然:吃惊的样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告之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益慕圣贤之道
C. 余既耸然异之/奇山异水
D. 自谓一世豪士/太守自谓也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在 岐 山 下 见 方 山 子 从 两 骑 挟 二 矢 游 西 山
11.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参考答案】
9. B
10. 余在岐山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11.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作为过来人,他已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解析】
【9题详解】
A.原因/所以;B.仰慕;C.对……感到惊异/奇异,奇特;D.认为/命名。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10题详解】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根据意思划分朗读节奏即可。
【11题详解】
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意作答。完成此题,一是根据前文提到的“(方山子)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进行分析;二是根据“余谪居于黄”,结合苏轼贬到黄州的背景进行分析。
选自《方山子》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