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①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②而优游,逍遥而徜徉,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节选自《松风阁记》)
【注】①方舟上人:一个名叫方舟的和尚。 ②偃(yǎn)蹇:托病不做事。 ③汩(ɡǔ):乱。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林壑尤美(________) ②其大风至(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13. 【甲】文中“醉翁亭”得名缘由是______,【乙】文中“松风阁”得名缘由是_________;【甲】【乙】两文作者在游历的过程中相同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1). 格外; (2). 到
12.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体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聆听松声可以使我的耳朵舒服;
13. (1). 因为作者自称“醉翁”,他就以此为亭命名; (2). 因为在松风阁能听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3). 快乐、愉快
【解析】(甲)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作者:刘基 年代:明
11.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尤”是“格外”的意思。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得:领会;寓:寄托;适:使……舒适。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分析作答。甲文中“醉翁亭”得名缘由是作者自称“醉翁”,他就以此为亭命名;乙文中“松风阁”得名缘由是在松风阁能听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甲、乙两文作者在游历的过程中表达的都是快乐、愉悦的心情。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的流过沙石;风稍大,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古乐;那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敲响大鼓,低沉而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非常得意地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松风阁虽处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酷热,冬天不太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我的心情,使人欣喜快乐,使人整天流连,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才算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吃周粟才算清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