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阅读答案与翻译-《荀子 议兵》

2023-10-02 16:04超越网

①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①,王曰:“请问兵要②。”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③。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④也。”
②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⑤,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⑥。弓矢不调⑦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⑨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选自《荀子 议兵》
【注释】①临武君:战国时楚国将领。孙卿子:即荀子。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的儿子。②兵要:用兵的关键。③发:出发。④要求:关键。⑤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⑥壹民:统一人心。⑦调:协调。⑧羿:后羿。⑨附民:使民众归附(支持)自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②先之至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B.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C.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D.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4)选文以辩驳为主,第②段孙卿子(荀子)首先以“不然”二字驳斥临武君“① ”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② ”。
(5)“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华文化向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请结合选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知兵”的荀子、孟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
(1)①在。
②到达。
(2)B
(3)故,因此;善,善于。句意为: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4)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5)结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和“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可知荀子、孟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民心所向。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于:在。
②句意:而先到达。至:到达。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就是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故断为: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故,因此;善,善于。句意为: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可知第②段孙卿子(荀子)首先以“不然”二字驳斥临武君“上得天时,下得地利”的观点;结合“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然后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和“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的意思“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依附罢了”,可知荀子、孟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民心所向。
 
译文:
荀子,赵国人,名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领。”临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关键方略。”
孙卿子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方法是,凡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干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就是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人与百姓不亲近归附国君,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依附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