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④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⑤,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④囹圄(líng yǔ):监狱。⑤赍(jī)粮:携带粮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
B. 锐精为政/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其得人心如此/便得一山
D. 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
9.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至 贞 观 三 年 关 中 丰 熟 咸 自 归 乡 竟 无 一 人 逃 散。
10.(1)甲、乙两篇选文所展现的人间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2)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
8. ( D )(3分)【A心意/做记号;B治理/对,向;C得到/看到;D都】
9. (3分)至 贞 观 三 年/关 中 丰 熟/咸 自 归 乡/竟 无 一 人 逃 散。
10.(5分)(1)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2分)
(2)桃花源人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大唐子民是因为唐太宗关安百姓,心系天下,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3分)
参考译文:
〖乙〗太宗即位时,霜露灾旱异常横行,粮食稻谷物价上涨,突厥侵犯骚扰,州县骚动。皇帝忧心忡忡,锐意治理国家政务,崇尚节俭,广施恩德。这个时候,从京都到黄河以东,以南,陇右,灾荒更加严重,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老百姓虽然到处乞讨食物,不曾嗟叹怨恨,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粮食丰收,都回到自己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离奔散。深得人心。再加上太宗从谏如流,平素爱好儒术,急切寻找士人,务必选择官吏,改革弊政,兴复典章制度,每每凭借一件事情,接触相类似的事物都是好的。深恶痛绝那些贪官污吏,凡是有违法受受贿赂的人,必然严惩不殆。在京城外面流放的有犯法的人,都遣送回来上奏朝廷,按照他所犯的法律,给予严厉的刑法。于是官吏大多清廉谨慎。作买卖的商人止宿于野外,也没有盗贼了,监狱常常空着,百姓也不用关上大门。又接连丰收,国家富足,一斗米三四钱,旅行的商旅不用携带粮食,直接从道路上供应。到了山东那些村落,经过的客人,必定厚待供应他们,或者出发时都得到馈赠。这个都是古代没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