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启示。(3分)
答
10、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仅;
11、B例句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风。之:结构助词,的;
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句意: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结构助词,的;
C.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
D.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之:代词,指曹刿;
故选B。
12、D
D.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可知,甲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在承天寺庭院中欣赏月下美景;乙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前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而不是到赤壁欣赏月景;故选D。
13、(1)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激,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14、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