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①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③去书来,落落④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切:迫切。②通籍:做官,出仕。③俸:官薪。④落落:堆积的样子。⑤素蟫(yín):指书里的蠹(dù)虫。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A.送给 B.情趣 C.得到 D.细密
11、乙文中画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2、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4分)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故有所览辄省记。
13、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0C 句意: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致:得到;故选C。
11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往借”省略主语“我”,是“我”想到的看书的办法;
“不与”省略主语“他”,是“往借”的结果;
“归而形诸梦”,写梦中借书,形容看书的迫切;故应在“不与”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故选A。
12、(1)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13、(1)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借书于张氏。
(2)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
【甲】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乙】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